摘要:1948年11月6日,就在淮海戰役第一槍打響的當天,商丘古城和朱集車站迎來解放,隨後商丘市、商丘地委相繼成立。1949年2月9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在商丘召開了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位委員及中原局、華東局負責人康生、饒漱石、宋任窮、張際春等參加的會議,具體討論、決定了南下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戰勤準備及部隊政治教育等問題。

淮海戰役與商丘解放

位於睢陽區張菜園村的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 本報記者 邢 棟 攝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淮海戰役勝利70週年。

在豫東商丘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伴隨着淮海戰役開始的硝煙,商丘古城和朱集車站迎來解放,隨後商丘市、商丘地委相繼成立,商丘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

梳理淮海戰役與商丘,有這麼五個突出特點:一是淮海戰役第一槍打響在商丘,商丘古城與朱集車站同日解放;二是淮海戰役的解放軍指揮中樞——總前委曾在商丘83天;三是淮海戰役的解放軍後勤部、支前總兵站都在商丘;四是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發生在商丘,活捉了杜聿明。五是在商丘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並召開會議部署渡江作戰,走向全國勝利。

商丘爲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以及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解放戰爭北平和平解放後,天安門上曾懸掛“人民的勝利”五個大字。70年前,爲了“人民的勝利”,解放軍的將士們在豫東商丘的大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功績。

一、“淮海戰役第一槍”在哪裏打響?

淮海戰役作爲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奠定了全國勝利、新中國誕生的基礎已舉世公認。

在哪裏打響了“淮海戰役第一槍”?

目前衆說紛紜,莫衷一是。至少有三個地方都稱打響了淮海戰役第一槍:一爲河南商丘虞城縣張公店,二是江蘇邳州市運河車站,三乃江蘇新沂市窯灣鎮。

淮海戰役第一槍到底在哪裏打響?首先必須釐清淮海戰役的地域範圍,爾後再從時間先後順序上進行甄別。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爲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稱:1948年11月6日,華東、中原野戰軍按計劃發起淮海戰役。

其實,淮海戰役第一槍的戰鬥是1948年11月6日部署,1948年11月7日打響的。

那麼這第一槍是誰打響的呢?據史料記載,7日這天,淮海地區先後打響戰鬥的有華野4縱、8縱攻佔邳縣、灘上;魯中南縱隊殲滅郯城守敵;山東兵團各縱攻佔韓莊、萬年閘;中野主力和華野3縱殲敵第55軍第181師。

而這天最早打響,也是戰鬥規模最大的,則是華野3縱圍殲敵第181師的戰鬥,即商丘張公店戰鬥。

張公店位於當時的商丘縣馬牧集以東4.5公里處(時屬夏邑縣,今馬牧集、張公店均屬商丘市虞城縣)。11月6日晨,敵五十五軍一八一師自商丘逃至張公店地區,開始分散在張公店周圍25個村莊。

爲什麼第一槍是由華野3縱率先打響的呢?這與3縱當時的戰鬥狀況有關。

11月4日,3縱及配屬部隊近5萬人,在隴海路以南全線展開了。也同是這一天,國民黨軍也開始大規模調兵。

濟南解放後,解放軍的下一步是必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徐州。徐州爲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早在10月下旬蔣介石就決定放棄徐州,退守淮河。可是11月4日,蔣介石突然態度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決定堅守徐州,下令邱清泉兵團向徐州集結,李彌兵團向泗縣、靈璧集結,劉汝明兵團放棄商丘,火速由豫東車運蚌埠,沿淮河集結部署。於是,劉汝明兵團按第68軍、第55軍的順序,由河南商丘連夜登上火車,沿隴海路東運。

1948年11月6日至8日,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在第三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各一部的配合下,在張公店地區殲滅國民黨第四綏靖區五十五軍一八一師,計5600餘人,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帷幕。

1948年11月9日,新華社發出報道《解放淮海地區戰役開始,我軍全殲商丘逃敵一師》,這是新華社對淮海戰役第一個戰績的報道,向世界宣告了淮海戰役正式拉開戰鬥序幕。

1948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以大字標題報道說:“解放淮海地區戰役開始,全殲商丘逃敵一個師……”此戰是對淮海大戰的第一個獻禮。

“全殲商丘逃敵一個師”的商丘張公店戰鬥,經新華社、《人民日報》相繼報道後,後來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成爲公認的“淮海戰役”第一槍!

二、淮海戰役總前委、陳官莊地區殲滅戰都在商丘

1948年12月31日,鄧小平率領淮海戰役總前委,從安徽省宿縣來到商丘城南的張菜園村,其間在商丘城內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一直到1949年3月24日總前委遷往安徽省六安縣,鄧小平在商丘居住前後歷時83天。這是五次到商丘的鄧小平最後一次到商丘,也是他在商丘居住時間最長的一次。

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司令部(總前委)就設在今商丘市睢陽區閆集鎮張菜園村,之後的83天時間,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人在張菜園村指揮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鬥。總前委、司令部設在張菜園,政治部設在洪莊,後勤部設在商丘古城北的聖保羅醫院。劉伯承、鄧小平住周樓,其他機關和部隊分散駐鄰近20餘村。

淮海戰役結束後,中原野戰軍改編爲第二野戰軍,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爲渡江作戰總前委,仍由劉伯承任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兼野戰軍政委。

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車推出來的。”當時,商丘是淮海戰役支前總兵站,商丘車站的站臺上、倉庫裏到處是各種各樣的支前物資,商丘火車站已經變成一座座的炮彈山、炸藥山、糧食山、布匹山、服裝山、軍鞋山。看着眼前這堆積如山的支前物資,鄧小平臉上綻開了笑容,正是由於後方的同志們想盡辦法,保障了前線所需要的一切物資,纔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陳官莊地區殲滅戰,就發生在商丘永城東北25公里的陳官莊南側。1948年12月,淮海戰役發展到第三階段,國民黨守軍將領杜聿明、邱清泉見大勢已去,便帶領部隊從徐州出逃,結果被解放軍華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包圍在陳官莊。經過一個多月的緊縮餓困、政治攻勢,解放軍於1949年1月6日發起總攻,激戰5天,共殲敵軍26萬餘人,並俘獲了杜聿明。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第三階段作戰勝利結束,全殲杜聿明殘軍約20萬人。鄧小平於這一天向毛澤東作《關於淮海戰役期間部隊情況報告》。在總前委的指揮下,我中野、華野兩支主力軍隊,歷時65天,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一個“剿總”指揮部、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5個師,共計55.5萬餘人。

三、總前委部署渡江戰役在商丘

1949年1月29日,鄧小平在商丘城裏聖公會禮拜堂主持召開了中原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議,學習了毛澤東的《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總結了淮海戰役和中原解放區黨政軍各方面的工作,討論了關於準備渡江作戰的一些問題。關於這次會議的情況,鄧小平於2月9日向毛澤東寫了《在華野中原高幹會上傳達中央政治局決議的經過情形》的報告。

1949年2月9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在商丘召開了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位委員及中原局、華東局負責人康生、饒漱石、宋任窮、張際春等參加的會議,具體討論、決定了南下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戰勤準備及部隊政治教育等問題。討論中央“把軍隊變爲工作隊”的指示,研究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加強軍隊教育及後勤準備等問題。會議決定:堅決響應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準備“五萬三千幹部、二百萬軍隊過江”;建議“安徽省委必須立即建立”;建議“東北野戰軍即以三個軍約二十萬人迅速南下,於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

會後,淮海戰役總前委向中共中央上報《關於渡江作戰方案和準備工作意見的報告》。同時,中原野戰軍改編爲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編爲第三野戰軍。

1949年2月11日,在商丘張菜園村,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爲渡江戰役總前委。1949年3月24日,渡江戰役總前委離開商丘。

接着,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上海、佔領南京、橫掃江南。渡江戰役勝利、南京解放,標誌着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四、商丘的解放與城市的新生

1948年11月6日,就在淮海戰役第一槍打響的當天,商丘古城和朱集車站迎來解放,隨後商丘市、商丘地委相繼成立。自此,商丘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

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挺進中原,商丘西部、東部和隴海鐵路北部的解放區不斷擴大,豫皖蘇一地委、二地委和三地委及冀魯豫五地委、三地委所屬商丘各縣先後解放並建立了縣委,1948年10月,現商丘轄區大部分已經解放。

永城於1947年10月17日解放;柘城在1948年2月19日解放;民權在1948年9月13日解放;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於1947年10月9日攻克睢縣後又撤出,但敵軍並未敢進城,到1948年10月睢縣民主政府正式入城辦公。到1948年10月,商丘地區尚未解放的區域僅有商丘縣城、商丘朱集車站以及夏邑、虞城(利民鎮)、寧陵等幾座孤立的城鎮。

爲展開淮海決戰,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於1948年11月6日凌晨進至商丘城西南和睢縣東南地區,並遵照野戰軍首長命令向商丘城進擊,與豫皖蘇軍區獨立一團一起包圍了商丘縣城。

國民黨第四綏靖區五十五軍一八一師,在洗劫了商丘車站及朱集後向東逃往張公店地區。豫皖蘇軍區獨立一團消滅了未來得及逃脫的國民黨河南保安一旅五團300餘人,商丘縣保安團千餘人繳械投降。11月6日上午10時,人民解放軍開進商丘城和朱集,商丘城、商丘車站和朱集宣告解放。在商丘解放前後,寧陵於10月31日解放,11月6日虞城縣保安團棄城逃竄,11月16日夏邑縣保安團2000餘人被迫投誠。至此,商丘現屬各縣(市、區)全部解放。

商丘解放後,中共豫皖蘇中央分局責成豫皖蘇一地委成立商丘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兼稱商丘市警備司令部),接管商丘,臨時代行黨政職權,維護和管理商丘城、商丘車站及朱集的社會秩序。商丘市軍管會主任兼警備司令部政委由鄭華(原名郇正華,又名郇存祥,曾用名鄭竹齋,1917年生,山東新泰人)擔任,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由戴文賢擔任。

接着,商丘縣城關鎮和朱集鎮合併,成立商丘市並建立商丘市民主政府,隸屬中原行政委員會豫皖蘇分會,市長由王建一擔任。1948年11月18日,中共商丘市委正式成立,直屬中共豫皖蘇中央分局,由豫皖蘇一地委代管,並完善了商丘市民主政府機構,由徐麟村任市委書記。至此,全市共轄4個行政區,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人口10萬餘人。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時,商丘境內的國民黨軍隊已全被殲滅,商丘西、東、北三部分連成了一片,全境解放。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對新解放區區域進行重新劃定,在結束豫皖蘇中央分局工作、籌建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同時,中共中央中原局委託豫皖蘇中央分局,在中共豫皖蘇一地委的基礎上,組建中共商丘地委,即以商丘爲中心,參照舊的區劃,劃定商丘專區,歸河南省委領導。

1949年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正式建立,當日對所屬地區下達聯繫通知,中共商丘地委並正式掛牌辦公。商丘專署和軍分區也同時建立。中共商丘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機關駐商丘古城,地委書記由鄭華擔任,副書記由安明擔任。

新劃商丘專區轄睢縣、民權、柘城、寧陵、商丘縣、夏邑、虞城、商丘市(3月20日,商丘市撤銷,商丘城關劃屬商丘縣,朱集單獨設市;1951 年8月,朱集市易名商丘市),計七縣一市(永城縣原定劃歸商丘專區,後劃歸皖北宿縣專區,1952年1月始歸商丘)。全區共有63個區,450個鄉,12560個村,人口264萬,耕地534萬畝,總面積約8500平方公里。

1949年3月,撤銷商丘市建制,在朱集建立朱集市,爲商丘專區縣級單位,轄三個區,人口5.7萬。1950年5月,商丘縣城關區改爲商丘市,商丘專區內商丘市、朱集市兩個縣級市並存。1951年8月,朱集市與商丘市(轄原商丘縣城關及城郊部分)合併爲新的縣級商丘市,轄5個區政府。

1952年,永城縣劃歸商丘專區。1952年,商丘專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由商丘古城遷商丘市朱集。商丘市取代商丘古城,成爲豫東商丘的中心城區。

至此,商丘終於結束了長期的分割狀態,有了新的統一區劃。商丘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人民政權的光輝旗幟樹立在了商丘這塊土地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