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陽明“心學”,需要我們體悟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讓我們知行合一,繼往開來,吸取人生智慧吧。二是從王陽明的講學言論中吸取“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

(通訊員高明星)我一直認爲“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這句話是讀書的真諦,也是抱着尋找樂趣的出發點去讀一些書,給人以光彩和才幹的效果至今也只是內心鼓勵自己的一種說辭,“光彩”最大的表現是自己還讀了些書,村裏人說是個大學生,用我爸爸的話說就是:“唸了好些年的書!”。增長才幹更是效果甚微,凡事自我感覺良好,實際能力則是“紙上談兵終覺淺”,也明白“絕知此事要躬行”。近日有幸讀到好書《王陽明全書》,從王陽明的人生歷程和其講學言論、書信記錄---《傳習錄》中,更進一步領悟到“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有些自己淺顯的感悟分享如下:

一是從王陽明的人生經歷中吸取“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

王陽明,1472年出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1529年去世。他生活在明朝中葉,那是一個社會動盪、政治腐敗、學術萎靡的時代,而他卻懷着一顆成爲聖賢的初心,以天下蒼生爲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王陽明創出了自己的輝煌,創立的“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

從家庭背景來看,王陽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親的言傳身教使他能夠茁壯成長,可謂是自幼“知行合一”,成年才能“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年(1481)狀元,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期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也畢竟是童心未泯,喜歡下象棋,往往爲此而耽誤功課,王華多次責備,總是難以改正,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撒落到河中。王陽明心受震動,頓時感悟,寫出一首詩來表明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突然驚起臥龍愁。

如此的生活細節,我們看出其家庭教育嚴格的背後,還潛伏着一種巨大的能量---就是王陽明自幼遠大的志向,胸懷大志,纔有日後經歷苦難還能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王陽明的爺爺王倫對他很是疼愛,王陽明年幼時一直在王倫身邊生活成長,王華對他的疼愛和鼓勵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十二歲時,一天,私塾先生和學生討論何爲人生在世第一等大事的時候,大家認爲考取功名是頭等大事,而王陽明覺得不以爲然,口出狂言說“做聖賢”纔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別人看來既是笑話又很張狂。當這個消息傳到家裏,父親王華對兒子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很是擔憂,而祖父王倫則是興奮不已,贊他:“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追求,日後定能成大器!”。遠大理想的樹立和被爺爺王倫的肯定,是王陽明內心邁出的第一步,也是一個堅定的理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想應該也是這個道理。

王陽明在仕途中一路坎坷,三次科舉考試才能及第,1499年考取進士,入朝爲官,授兵部主事,爲官三年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爲政被廷杖四十,被貶貴州龍場驛丞,而在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成功逃脫錦衣衛的追殺,最後在龍場悟道。且不說日後的被重啓重用,屢建功勳,只說在此階段,他的人生的多麼的苦難,當時的貴州龍場的生活環境之艱苦是想象不來的,而他能夠自給自足,能夠與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和睦相處,能夠與他們做朋友,傳授農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給他們,這種樂觀正如王陽明所講“常快樂纔是真功夫”。最終王陽明在龍場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生命真諦,也正是他人生價值得到昇華的地方。如出一轍,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有相似經歷在黃州,在黃州樂觀生活下蒸頓的“東坡肉”和創作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巔峯名作,都是真正接地氣的真正悟道。

由此可見,真正的成長,是我們經歷苦難而不被打敗,進而能夠不斷前行,在此過程我們能夠真正經歷認識到實踐,實踐到認識的昇華,做到“知行合一”,在以後的人生中才會有所成就,纔會致良知、接地氣、建偉業。

二是從王陽明的講學言論中吸取“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

著名學者郭沫若曾經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是儒家思想的復活者。”我讀《王陽明全書》後的最大感受是王陽明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可以實現言必信、行必果,如此才能在治世平亂中屢建戰功,才能讓世人信服,將其“心學”傳於後世而經久不衰。王陽明不光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更是偉大的實踐家,他是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我們從中要吸取的人生智慧莫過於簡單四字“知行合一”,但真正做到實屬不易。

王陽明認爲,做學問應該貴在專、貴在精、貴在正。西漢時期,有一次,“飛將軍”李廣去冥山打獵,突然發現草叢中蹲着一隻老虎,李廣急忙彎弓拉箭,全神貫注,用盡力氣,一箭射去發現射的卻是一塊石頭,而且箭的尾部都快全部射入石頭裏面了,李廣不信自己有這麼大的力量,然後試着射了多次,一次也未像這次一樣,連箭頭都射不進石頭裏面。這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王陽明正是以這種智慧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在龍場適應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在當地講學,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對個人人生遭遇的反思講給自己的僕人聽,同時他在農田邊勞作邊講學,這種樂觀和執着的心境正是他精之所在,也是他學問有所成就的關鍵。

王陽明認爲,小贏靠智慧,大贏靠德行。在軍事方面,王陽明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將專業兵法用到了戰場之上,其最重要的是懂民情,得民心,知進退,是其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修養成就了他在軍事方面的建功。王陽明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他剛去福建剿匪時,手中並無大量的軍隊,所率領的小股部隊行軍到奉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迅速配備糧草,準備軍械,然後發出公開討賊剿文,公佈寧王朱宸濠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擒王。而後虛張聲勢,混淆寧王朱宸濠視線,逼他做出錯誤判斷,利用反間計,使的寧王上當,不敢發兵攻打南京。王陽明利用這一時機,做好防備,整裝軍隊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效仿赤壁之戰的戰術,取得勝利。看似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就平定了寧王之亂,但背後的玄機在哪?在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王陽明講:“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他帶兵打仗所到之處,都會站在當地百姓的立場來看問題,想問題。在作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會從良知出發。王陽明認爲,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人民苦難也就相當於自己身受苦難,在地方爲官時期他不僅在當地採取措施幫助人民逃離苦海,還上書朝廷解決困難。這樣能不得民心嗎?我們要學習這種人民立場,要堅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則,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民。我想這不僅符合新時代要求,也將是我們提升自我的人生智慧。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王陽明“心學”,需要我們體悟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讓我們知行合一,繼往開來,吸取人生智慧吧。

作 者:宜川縣檢察院 高明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