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項2016年在陝西展開的村醫研究,統計了36個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在診斷小兒痢疾過程中完成建議問診條目的比例。一份2010年對全國十個省份的鄉村醫生現狀的研究顯示: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高血壓、外傷和中毒、皮膚病性病,是村醫在日常工作中接觸最多的五種疾病。

原標題:集體辭職背後,村醫窘迫的不只是收入

河南村醫集體辭職事件再次將農村基層醫療問題推到世人眼前,輿論一時熱議村醫的收入和付出。

與此同時,鄉村醫生這一羣體也引起了社會好奇。作爲農村基層醫療的重要部分,鄉村醫生是一個怎樣的羣體?他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工作,配備着怎樣的醫療器械?作爲農民健康的守門人,他們常接觸哪些疾病,又能達到怎樣的治療效果?

  一、村醫收入低,是個不爭的事實

集體辭職信這樣寫道:“由於我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上級撥款越來越多,到村醫手裏的錢越來越少,工資發放不到位,上級層層剋扣,現在我們村醫已經生活不能自理”。關於村醫收入的各類社會學研究各有侷限,但通過交叉比對,村醫收入低,還是個不爭的事實。

一次關於2010年村醫收入的大範圍調查,統計得出東中西部的村醫收入平均值分別爲15000、9000、10000元。而在另外兩份局部調查中,北京、山東、雲南的村醫年收入大多處於20000元以下。

二、村醫羣體老齡化、學歷水平低

對比城裏的醫院,在村衛生室裏,你更有可能遇到一位年齡超過六十、中專學歷的坐診大夫。

相較其他醫療機構,村衛生室有着明顯老化的年齡結構。根據《2018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只有9%的村醫是35歲不到的年輕人;近四分之一的村醫年過六十,仍然守着村裏的衛生室。在醫院,年輕人的比例可以超過半數,只有不到4%的醫務人員年齡超過60歲。

與之類似的,還有知識水平。村衛生室的醫務人員有78%都爲中專學歷,擁有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歷的村醫寥寥無幾。但當你走進中國的醫院,將會有四成的幾率遇到一位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醫生,這一數值是村衛生室的80倍。即便是同爲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學歷也比村衛生室高得多。

三、工作環境達標度高,但配備器械較爲基礎

在中國,一個達標的村衛生室面積需要達到60平方米,同時要求四室(診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和藥房)獨立。

在這兩方面,東中西部達標度都不低。根據科協系統2015年在全國14個省(區、市)開展的一次調查顯示,村衛生室建築面積達標率爲86.5%,東、中、西部地區的診所平均面積分別爲107.3、104.5、93.6平方米。這一調查還顯示,村衛生室設置了診室、藥房、治療室的比例均在70%左右,公共衛生室的設置比例較低。

此外,絕大多數鄉村醫生配備的醫療設備比較基礎,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三大件可以說是村醫標配。相對專業的醫療設備在村衛生室並不多見。

四、“守門人”多看常見病,診療水平待提高

鄉村醫生作爲中國農村人口健康把關的“守門人”,日常工作中接觸最多的還是常見病。

一份2010年對全國十個省份的鄉村醫生現狀的研究顯示: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高血壓、外傷和中毒、皮膚病性病,是村醫在日常工作中接觸最多的五種疾病。

但在診療過程中村醫表現出較低的專業度。

一項2016年在陝西展開的村醫研究,統計了36個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在診斷小兒痢疾過程中完成建議問診條目的比例。在19項小兒痢疾建議問題清單中,這些村醫平均問到3.39個問題,5項建議問診條目甚至沒有一位村醫詢問。

該研究還指出,村醫問診主要圍繞獲取給病人開處方(藥品)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比如97%的村醫詢問了兒童的年齡,這是爲兒童開處方的最基本依據;而只有13%的村醫詢問了兒童的小便情況,醫生可據此瞭解兒童是否有脫水跡象,這在小兒痢疾診斷中本應是醫生最需要關心的問題之一。

並不專業的診療過程,很難帶來滿意的診療效果。

一項針對安徽村醫的調查顯示,依靠村醫完全治癒常見病的比率較低。該研究選擇了20種常見病,大部分常見病患者在村醫初步診斷和處理後需要轉診,只有消化不良、扁桃體炎、呼吸系統感染這三類疾病村醫完全治癒率超過5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