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对这件事都很熟悉。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不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连徽宗、钦宗这一对父子皇帝都当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说起“靖康之变”,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都“愤恨不已”:好好的一个大宋,怎么说亡就亡了呢?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北宋灭亡并不是仅仅因为徽宗君臣引起的政治混乱,更重要的是很多制度上的弊端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军事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军事上“重文轻武”,也知道这对北宋的军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北宋和金的外交政策

当时,金朝刚刚在辽东地区崛起,把辽朝打得节节败退。宋徽宗得到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宋徽宗派人前往辽东,和金朝结盟。具体的内容,宋、金联合进攻辽朝,灭辽之后,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时把给辽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

在当时的情况下,金朝强而宋、辽弱。而且,辽和宋之间已经和平百年,彼此熟悉。这个时候,面对陌生的势力,宋朝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财不外露

刚才说到,宋与金结盟,相约一起进攻辽朝。具体规定是这样的,金朝负责进攻辽军的主力,宋朝负责进攻“燕云”。也就是说,虽然金朝答应宋朝可收复“燕云”,但这一地区需要宋朝自己打下来。于是,宋朝就开始对辽发动军事进攻。而在进攻过程中,宋朝的就军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当时,枢密使宦官童贯,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辽朝,但结果却是被三万辽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而这三万辽军,基本上都是残兵败将。也就是说,宋朝的军队连金朝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这一切都让金朝看在眼里,为后来大军南下埋下了种子。

既然军事上无法击败辽军,宋朝只好让金朝帮忙。这个时候金朝也熟悉了宋的外交套路,于是就增加条件。原先说好是你自己收复的,现在既然要我出手,就必须拿钱来赎买。谈判的最后结果,是北宋花了100万两从金朝手中赎回“燕云”。在这个过程中,北宋的军事和外交的弱点,就全部被金朝掌握了。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酿成悲剧

灭辽之后的金朝已经觊觎宋朝的富庶,在彻底消灭辽朝之后,金军就大举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时的宋朝,根本挡不住南下的金军。军事羸弱的后果,在这期间集中爆发。其中,有三个事件最有代表性。

第一个事件,是山东军队投降。简单来说,就是在金军南下的过程中,负责保卫山东的两支军队全部倒戈。这两支军队分别是“常胜”和“义胜”,总共有十几万人。这些人不仅临阵倒戈,甚至还参与到汴梁进攻战中。这就是北宋兵制导致的恶果,很多士兵都是因为要“吃粮”,才加入军队的。而且士兵身份混杂,甚至有盗匪出身的人。所以,这些人在战争中会“唯利是图”,根本不会真的保家卫国。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第二件事是黄河保卫军溃散。当时,黄河南岸原本有7000守军,算是汴梁的最后屏障。但这支军队,居然在还没有见到金军的情况下,就四散溃逃。这导致黄河防线完全失效,金军居然可以利用小船从容渡河。

第三件事,就是“太原保卫战”。太原是北宋的一个重镇,被6万金军包围。当时北宋调集20万的主力军队前往救援。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抑武”政策。当时北宋军队虽多,但却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兵部侍郎李纲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他能直接调动的军队只有2000人。也就是说,李纲实际上没有统一指挥的权力。这就是北宋对武将的权力长期分散和抑制的结果。

最后一个节点是汴梁保卫战。汴梁的攻防战,前后持续了一年时间。最终,是汴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虏。在保卫战中,就完全暴露了中枢缺乏军事思维的特点。比如,在金军刚刚南下的时候,几乎所有文官都主张弃城,只有一个人主战,就是兵部侍郎李纲。但李纲也是文官,而不是武将。也就是说,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中枢居然连一个担纲的武将都没有。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随后,汴梁军队就在李纲的主持下对抗金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而就在这个时候,文官集团又在极力主张求和,军事策略因此受到了干扰。因为,金军的条件太苛刻,朝廷又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而就在求和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诚意,李纲等主战派居然被全部罢免。

在此期间,形势也越来越对北宋不利。最终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位武将提议时放弃汴梁,迁都长安。这个时候,那些原本主张弃都和求和的文官居然一致反对,并斥责武将懦弱。北宋就这样丧失了最后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虏。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个耻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