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中共中央領導人經研究決定,以楊尚昆的名義致函蔣經國,並由沈誠祕密轉至臺灣,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參加兩黨談判。從1986年開始,臺灣島內與國際上的一系列新的變化衝擊着國民黨“永不與中共談判”的政策,蔣經國不得不改變政策,開始考慮與中共接觸,沈誠也因此受蔣經國之命先擬出一個方案。

作者:東輝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國共兩黨80年代密商和談爲何抱憾中斷?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持下,一系列開明的對臺政策相繼出臺。臺灣當局也感受到巨大沖擊。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在生命歷程的最後10年裏一直關注兩岸統一大業,使兩岸關係有了重大突破。

 沈誠作爲“密使”往返兩岸

爲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在1981年10月9日召開規模宏大的紀念大會。會議召開之前,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發函邀請蔣經國、宋美齡、蔣緯國、何應欽、陳立夫、張學良以及其他臺灣各界人士參加紀念大會,請他們回大陸和家鄉看一看,並明確表示:蔣經國等先生來大陸和故鄉遊覽時,“願意談談心當然好,暫時不想談也一樣歡迎”。

在應邀與會的人士中,有一位來自香港的新聞界人士沈誠最爲顯眼。沈誠是蔣經國的同鄉,曾在蔣經國於抗戰時期苦心建立起來的青年軍中任師長,少將軍銜,到臺灣曾擔任蔣經國的機要祕書,與小蔣淵源很深。退職後到香港辦了一家《新香港時報》,此次亦在應邀參加紀念辛亥革命紀念大會的嘉賓之列。

但沈誠顧慮自己的特殊背景,對是否去大陸一度猶豫,後專程去臺灣向蔣經國當面請示機宜。蔣經國對沈誠此行“既不鼓勵亦不禁止”,實際是同意沈誠去北京,並囑託沈誠一定要代他到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現場照片”。

沈誠到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並被安排到溪口一遊,拍攝了蔣介石故居和祖宗墳墓保護完好的大量照片。他在北京逗留期間,還受到葉劍英委員長的接見。葉劍英同他探討了國共和談的可能性,並要他向蔣經國轉達中共的和談誠意。隨後,鄧穎超也接見了沈誠,探討國共和談問題。沈誠熟知蔣經國的態度,在回話中“暗示今天台北的氣候,還不是談判時機”。

此後,在中共的誠意麪前,蔣經國默許沈誠成爲其大陸政策的“密使”。蔣經國的這位原機要祕書就這樣走到臺前,在80年代前期往返於大陸、香港、臺灣三地,成爲國共兩黨進行聯繫和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

但是,此時蔣經國還沒有與中共和談的意圖。爲呼籲國共兩黨進行和平談判,1982年7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致信蔣經國、蔣方良、蔣緯國等,呼籲臺灣當局依時順勢,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的統一。廖承志的信雖爲私人通信,但言真意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達了祖國大陸10億人民盼望和平統一的願望。

從1986年開始,臺灣島內與國際上的一系列新的變化衝擊着國民黨“永不與中共談判”的政策,蔣經國不得不改變政策,開始考慮與中共接觸,沈誠也因此受蔣經國之命先擬出一個方案。沈根據多次與中共方面接觸及中共方面的建議,於1986年夏在臺北擬定“國是建言”呈交蔣經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國是建議備忘錄”,於當年8月交給中共方面。

蔣經國默許的這份“備忘錄”的主要內容有:(1)分析兩岸兩黨對當前“國是”在觀點上的異同;(2)雙方對意識形態上的差距和互相執著;(3)經濟制度、社會結構的分歧;(4)如何在“國家至上、民族第一”的大目標下,共同爲和平共存,國家統一而努力奮鬥;(5)國家一定統一,手段必須和平;(6)實行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

蔣經國同意對等談判

沈誠的“備忘錄”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中共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87年3月,中共中央在對“國是建議備忘錄”進行充分商議的基礎上,邀請沈誠到北京晤談。赴京前,沈誠又一次去臺灣向蔣經國請示。蔣經國表示:“目前階段暫時還只能採取‘官民有別’政策,對純粹民間之接觸、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勵’、‘不支持’、‘不壓制’。”這一積極表示實際上已經改變了原先僵硬的“三不政策”。

3月14日,楊尚昆接見沈誠時詢問蔣經國對“國是建議備忘錄”的反應。沈誠說:“經國先生對於兩岸、兩黨問題,深信必定能夠在理念認同下求得解決。因此,他希望在求實、求同原則下能夠突破。所以,他雖然看到我的‘國是建議備忘錄’後,還沒正面表示什麼意見,從他那次找我的談話中,略約可以看到還是認可的。”對此,楊尚昆說:“國共兩黨在歷史上看來,合則兩利、國家興旺,分則兩敗俱傷、國家衰敗。經國先生秉承蔣老先生之民族大義,堅定一箇中國政策,我們十分欽佩,希望國共兩黨能夠第三次合作,共創光明的前途。

在這次會談中,沈誠要求中共方面拿出國共第三次合作的腹案,以便他向蔣經國“請示機宜”。楊尚昆提出中共中央關於談判的基本原則是:“第一,雙方談判主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民黨。因爲今天以兩個政府來談,諸多不便,可能產生不對等的現象,你們可能有困難。而黨對黨談起來就靈活多了。所以我們還特別說明,黨對黨中還加以強調:(1)中央層次;(2)對等地位。這兩點,以示對你黨的尊重。第二,談判主題:先談合作,後談統一,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兩岸人民能由互相交流而團結起來,而各取所長,共同合作,如利用臺灣財源、科技、智慧等來配合大陸資源、人力、市場,共同振興實業,發展國家經濟,慢慢再求政治上達成國家統一。”

沈誠對楊尚昆提出的和談原則很滿意,當晚便將這次談話的內容報告蔣經國。兩天後臺北傳來消息:蔣經國同意“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的模式。

蔣經國病重談判擱淺

儘管蔣經國同意兩黨談判,但他對中國共產黨仍抱有極強的戒心。蔣經國及國民黨內不少人都對第三次國共合作持懷疑態度,在答覆同意兩黨談判的同時表示,“在技術上還希望正式有個具體表達”。

沈誠立即將此消息轉達給中共中央領導人。幾天後,鄧小平親自接見沈誠,在談話中對蔣經國希望的技術上的“具體表達”作了完整的闡述,那就是“實行一國兩制,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問題”。

3月25日,中共中央領導人經研究決定,以楊尚昆的名義致函蔣經國,並由沈誠祕密轉至臺灣,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參加兩黨談判。密函內容如下:經國先生大鑒:近聞先生身體健康,不勝欣慰!沈君數次來訪,道及先生於國家統一之設想,昆等印象良深。祖國統一,民族振興,誠我中華民族之崇高願望,亦歷史賦予國共兩黨之神聖使命。對此,我黨主張通過兩黨平等談判而謀其實現。今自沈君得悉先生高瞻遠矚,吾人深爲讚歎!唯願能早付諸實施,使統一大業能在你我這一代人手中完成。爲早日實現雙方領導人的直接談判計,昆謹代表中共中央邀請貴黨派出負責代表進行初步協商。望早日決斷,書不盡意,臨穎神馳,佇候佳音。

密信由沈誠攜至臺北面交蔣經國。蔣經國在接密函之時滿臉笑容地握住沈誠的手說:“則明弟,你辛苦了。”4月4日,蔣經國約見沈誠說:“我對於他們的來函,已仔細看過,大致上他們還是有誠意的,至於在時機上,他們好像操之過急。”“黨對黨談判是準確的,最重要的是大家認同大家的‘黨中央’,能以‘中央層次’對等談判,纔不使雙方有尊卑的感覺”。“以後要談判,也要在我們自己黨內求得共識,因爲黨內一部分人還持反對態度,他們的理由是黨對黨談,臺灣人民會不贊成。”並向沈誠表示“以後視形勢發展,爲了配合兩岸關係,我們一定會在政府部門成立一個協調黨政工作的機構來運作。”接到密函不久,蔣經國就取消了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體制”。

1987年9月,沈誠又一次赴臺北,探視久病不愈的蔣經國。病榻之上,蔣經國告誡沈誠:“我正研究他們來的那封信的處理問題。信已給老夫人(宋美齡)看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決策。”沈誠乘機建議蔣經國給中共方面捎個信,然後再作具體規劃。蔣經國搖手拒絕:“今天的一切,主動在他們,我看回不回信在其次,重要的是下一步的具體工作應如何開展。”並向沈誠透露自己正在考慮下一步赴大陸與中共談判的人選問題。

就在國民黨方面就國共和談即將派出正式代表之時,蔣經國突然病情惡化,於1988年1月13日去世。這位子承父業的政治強人的去世使祕密進行的兩岸接觸突然中斷,兩岸兩黨正式對等談判的美好設想因此未能實現。

本文原載於《文史精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