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瞭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癥結在哪裏,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使調研的過程成爲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爲保持同人民羣衆血肉聯繫的過程,成爲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

——習近平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歷史文化源流:一語不能踐 萬卷徒空虛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是有着“閩中十才子”之譽的明初詩人林鴻《飲酒》中的詩句,意指即便讀再多的書,掌握再多的書本知識,如果不能以之指導實踐,那也是徒勞無用的。揭示了“學以致用”“行勝於言”的道理。

對於知識要有效地應用於實踐,古人多有指教。墨子說,“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司馬光說,“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朱熹說,“論先後,知爲先,論輕重,行爲重”;王夫之說,“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爲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爲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現代教育家楊昌濟說,“知則必行,不行則爲徒知;言則必行,不行則爲空言。非真能力行者,學必不能博,思必不能深,故學者尤不可不置重於實行也”……

張衡是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爲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祕,張衡不滿足於在書房裏讀書、研究,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對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李時珍出身於醫學世家,是明末清初重實踐、重考查、重驗證的實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在父親的啓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經常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參考歷代有關醫藥的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花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學貫中西的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針對有些外國人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提出“讓事實說話”。1921年,他回國後帶領學生在太行山的沙河縣、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考察,終於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此後,李四光又在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發現了大量遺蹟,用事實推翻了那些錯誤論斷。

當然,縱觀古今中外“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以致一無所獲者,也不乏其人。據《南史·陸澄傳》記載,陸澄讀《易經》三年,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書中的含義,學而不能用,被人譏爲“書櫥”。晉朝的傅迪也是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被人評價“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相傳有一個英國人叫亞克敦,可以說是世界上私人儲書和讀書最多的人,卻從不創作,被人形容爲“荒涼的沙漠”,書籍的水倒進去便無影無蹤,不曾獻出一滴給人們。他們僅僅只是注重儲存知識,卻不善於把知識運用於實踐,所以讀書再多,也只是“紙上談兵”,徒勞無用。

正反兩面觀之,凡事不爲則不成,不論是要解決遇到的問題還是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光“知”是不夠的,無論什麼思想什麼學問,也都必須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勝利連連,靠的就是一代代共產黨人腳踏實地、真抓實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發揚釘釘子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新時代正是我們黨帶領人民一起幹出來的。目前,主題教育的開展,正值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起攻堅的重要時期,其意義和作用都十分巨大,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必須一方面深入和全面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更加註重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邊學習邊調研邊學習邊對照檢查,在調研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在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激發全黨攻堅克難、幹事創業的巨大熱情,更加自覺地爲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奮鬥。(陳志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