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山的時候,仲山幫忙準備了帶給朋友的大澤山葡萄,明天,李鳴會去日本,海然回上海,歡生回廣州,小黃和秀美到濟南,每一個人事實上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而我也會帶着這份清香入夢,慢慢尋找自己的座標。貞觀十九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平度」(見平度州志),又路過大澤山,當地百姓用最好的龍眼葡萄前來進貢,這位「真龍天子」見之大喜,卻又忌諱「龍眼」二字,於是又把「龍眼」改爲「獅子眼」。

陳春花:尋找自己的人生座標

與秀美、李鳴等在仲山的引領下開始了大澤山的行程,早就耳聞大澤山葡萄名譽天下,但是一直沒有辦法想象好到什麼地步,當汽車進入大澤山的領域,看像刀削一樣山峯,巨石堆砌的宏偉,知道那葡萄一定是非同尋常了。

終於看到葡萄園,在羣山的環繞之中有一大片平靜如潭的綠洲,近處的葡萄架與遠處的羣山交錯,給人很豁達的感覺,在濃綠之下,淡淡的雨絲,徐徐的微風,夾雜着朋友和夥伴的笑聲,真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

葡萄園的主人劉老闆是一個非常爽朗的人,他不單幫我們拿來最好的品種,教我們挑選最好的葡萄,還自告奮勇的表演山東快板書給我們,題目叫「科技致富」,看他、聽他如數家珍的介紹葡萄,充滿情感的說唱科技,洋溢自豪的介紹自己,甚至拿出用自己種的葡萄釀製的葡萄酒,相信葡萄的香甜已經是主人的生活標記。

仲山告訴我山東平度是一個歷史的碑文,史上最早的魏碑就在葡萄園的遠方。其實,大澤山的葡萄也是一個碑文。

據考證,張騫通西域時,這裏就有種植葡萄的歷史。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東征萊州。途經九青山(大澤山),因糧草斷絕,便射石出水,殺馬當食。當地百姓見這隊官兵爲人清正,紀律嚴明,便紛紛送糧送果(葡桃)表示慰問。李世民品嚐後,連稱「好果」!遂將「葡桃」改稱「葡萄」。

貞觀十九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平度」(見平度州志),又路過大澤山,當地百姓用最好的龍眼葡萄前來進貢,這位「真龍天子」見之大喜,卻又忌諱「龍眼」二字,於是又把「龍眼」改爲「獅子眼」。唐太宗爲獅子眼賜名這天,正是古歷七月二十二日。這一年,藉助皇帝的恩賜,風調雨順,葡萄喜獲豐收。爲示紀念,後來每年這天,當地百姓都大擺宴席,燃放鞭炮,表示慶賀。之後逐漸演變成農民的傳統節日「財神會」,也叫「財神生日」。

這樣算來,大澤山的葡萄種植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知道這一點竟讓自己不敢放肆的去喫這裏的葡萄,因爲那每一顆都是2100年後的延續,唯恐自己不能夠理解2100年的寓意。

陳春花:尋找自己的人生座標

人有時是很渺小的,一個人的生命與歷史去做標尺的時候,除了生命走過的痕跡之外,剩下的只是歷史的脈絡。你可能無法描述祖宗的樣貌,但是你可以在歷史的任何一種標記中窺見人類的路徑,這個標記可能是一塊石頭,可能是一個陶罐,可能是一個玉器,也可能是大澤山的一顆葡萄,在這種歷史的折射中,感覺晴朗起來。

非常喜歡史上的盛唐,無論是大唐的風範、唐裝的雅儒,還是唐詩的灑脫,總覺得那纔是中國人的素描。不錯,唐朝,唐風,那是強國之風。那時,中國科學家數量和科技成果數量都佔世界的一半以上。那時,不是中國夢想趕超世界,而是整個世界都夢想着趕上中國。記得看梁思成先生弟子張錦秋的建築,把唐風凝固在建築上,是激勵,還是緬懷?歷史,難道真的還能再現嗎?

大多數人是懷舊的,甚至在現實的生活中常常以緬懷過去來安慰自己。可是如果回憶只是前人的輝煌,而不是我們的作爲,於己又有什麼幫助呢?看清楚這一點是很痛苦的。而要治癒自己的傷口又是必須來面對這一點的。記得在討論這樣一個有關現代中國與歷史中國的話題時,面對日益加劇的競爭,面對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該如何辦?答案是各式各樣的,但是有一點卻形成共識,今天落後就捱打,不管你過去曾經多麼強大。

歷史的作用是表現時間跨度與成績標位的,如何在這個座標中找到最佳的位置,應該是正確的選擇,常常想借過去來證明能力,常常想在月夜窺見宇宙,常常想用甲骨文和篆字來表現文化的功底,但是知道過去只是痕跡,蒼白得如同文字。

曾讓自己放棄追憶,放棄談論多年以前,放棄對於史上的津津樂道。但現在仍然很在乎,只是這種在乎以一種傲慢和偏見的形式表現了出來,炫耀之下掩蓋了內心的脆弱。極度自信轉化爲「自卑」,看魯迅的文字,記得他說:當施予虎豹式的教育,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用他的凌牙利爪;當施予綿羊式的教育的時候,遇到危機,他會用他可憐的角;而我們施予的是兔子式的教育,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只會夾着尾巴逃跑。倘若「自卑」是如此的反應,我們又如何可以面對競爭?

陳春花:尋找自己的人生座標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自卑」也是自尊的另一個側面。所以自己也以爲,自卑未必會是壞事,它會在促使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比旁的人走得更快一些。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能被傷害時,是因爲自己心中本來就有傷疤。強大才能包容。歷史的高度也是一樣,歷史不僅僅是具備寬度的,它同樣具有高度,如果只有寬度,沒有高度,歷史只是一個記錄事件的流水帳本而已,不會有質感,不會有生命,不會有鮮活的脈絡。

鮮活的是大澤山的葡萄,因爲它有着2100多年的歷史和完美的口感,這口感代表了它的高度,有人稱大澤山葡萄:「眼看穩頭美,刀切不流水,入口勝蜜糖,滿口清香味。」 如果只是對於一個品種的讚譽,還不值得人們驚訝,但是如果是對2100年曆史的揚棄,應該受到尊重和景仰了。

下山的時候,仲山幫忙準備了帶給朋友的大澤山葡萄,明天,李鳴會去日本,海然回上海,歡生回廣州,小黃和秀美到濟南,每一個人事實上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而我也會帶着這份清香入夢,慢慢尋找自己的座標。(本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