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臺灣身處美蘇冷戰、國共對峙的夾縫中,不論內、外部都面臨各種衝擊。根據國民黨執政大陸時期制定的“憲法”,“總統”任期爲6年,得連選連任一次,蔣介石到1960年任期屆滿。隨着改選日子臨近,開始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人“敦請”蔣介石第三次參選“總統”;有人不僅反對蔣介石三連任,甚至希望國民黨能夠分化出一個反對黨。後者的代表人物是以“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爲核心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1958年5月26日,陳誠約胡適、陳雪屏、蔣經國便餐,談到“總統繼承問題”,胡適心直口快:“美國人總是說蔣總統扶植兒子,既扶植兒子,何以要兒子做特務頭子和政治部主任?我看蔣總統是培植陳副總統。”場面頓時變得尷尬起來,蔣經國不發一言,陳誠連忙打起圓場,“這幾年大家工作都辛苦”。

胡適心直口快,蔣介石猜忌太深,害得陳誠發下這樣的毒誓

1960年代的臺灣地區副領導人陳誠

平心而論,蔣介石確實力挺陳誠不遺餘力,從“行政院長”、“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到“副總統”、“副總裁”,陳誠已然成爲臺灣島內“蔣氏之下第一人”。在接班人問題上,蔣介石也曾“假定兩年之內反攻尚未開始,則屆期國民代表大會人數不足無法召開時,只有移繳總統職權於副總統繼任”。

陳誠的心情很複雜,要說沒有半點坐二望一之心,恐怕誰也不會相信。12月24日,“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舉行午餐會,陳誠回憶該會成立之初,祕書請示他有什麼指示,“我說我不與本會一千八百餘人比聰明”。沒想到胡適立馬接口:“有聰明而不與別人比聰明,這是做領袖的智慧,我覺得陳主任委員說這句話有做總統的資格。”

胡適心直口快,蔣介石猜忌太深,害得陳誠發下這樣的毒誓

胡適與陳誠

大庭廣衆,陳誠竟不反駁,當天的日記反而顯得躊躇滿志:“胡適認爲這是最聰明的指示。”其實陳誠也摸不透蔣介石到底想不想連任,蔣一會考慮卸任之後以黨魁身份指導軍政,一會考慮以在野“革命領袖”來領導“反共”。

1959年1月,陳誠爲避壽,邀約胡適、梅貽琦、蔣夢麟、王世傑同到臺灣中南部參觀訪問,足跡遍佈臺北農場、屏東垃圾加工廠、臺南農林改良場、石門水庫等地。參訪閒暇之時,衆人討論政治,陳誠不同意胡適從自由主義角度所提出的“國家構想”,他在日記中說“餘等予以解釋實際情形後,想胡或能瞭解,而不再提此一問題也”。

不料外界不明真相,引發諸多猜測,比喻胡適等四人爲“商山四皓”(西漢初年著名隱士),拉幫結派,旨在慫恿陳誠搶班奪權。蔣介石原本與胡適提倡的“自由主義”格格不入,此後遷怒、猜忌之心日重,“辭修不識大體,好弄手段,又爲政客策士們所包圍利用,而彼自以爲是政治家風度,且以反對本黨侮辱首領的無恥之徒反動敵人胡適密商政策,自願受其控制之言行放肆無所顧忌,不勝憂悶無法自遣”。

胡適心直口快,蔣介石猜忌太深,害得陳誠發下這樣的毒誓

陳誠與胡適、蔣夢麟等人考察臺南

1960年3月,“國民大會”通過相關修訂案,規定“總統”可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約束。蔣介石後來找到陳誠,表示“商山四皓”之事讓他覺得此種複雜的局面陳誠無法處理,只有他能應付,所以他才決定要連任,不過以後仍會以“國家重任見託”。

陳誠心生惶恐,“餘告以對於政治原無興趣奉命,由從軍改爲從政,徒增總統負累及憂慮,內心歉疚,實無以自解,常感如能死在總統以前是幸福”。在這之前,陳誠已經意識到蔣介石對自己的“猜疑”,多次傳話胡適,“你上次說的‘夠做總統資格’這句話,給我闖了禍,希望你下次不再闖禍”;“總統連任之必要,不要害我”。

胡適心直口快,蔣介石猜忌太深,害得陳誠發下這樣的毒誓

晚年蔣介石

如今舊事重提,比蔣介石小11歲的陳誠只得近乎詛咒一般表明心跡,日記又云:“此次談話深感總統對於餘之期望似甚切,但對餘之疑慮實太深。”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患肝癌,醫治無效去世,未能進入古稀,但也不算早逝。彌留之際,陳誠口述遺言:“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領導之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國軍民共此患難。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爲。”

胡適心直口快,蔣介石猜忌太深,害得陳誠發下這樣的毒誓

1938年保衛大武漢期間,陳誠擔任政治部長,周恩來擔任副部長

1965年7月18日,周恩來到上海歡迎李宗仁歸來,當時到虹橋機場的還有陳毅、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宋瑞珂作爲民主黨派,陳誠舊部,也參加了歡迎儀式,據宋回憶,在李宗仁座機未到之前,周總理在候機室談及臺灣問題時說,“陳辭修(陳誠)是愛國的人,他堅決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可惜他身體不好,他臨終時留有遺囑,臺灣當局要修改發表,他夫人反對,說要就不發表,要發表必須原文發表”。

由此可見,研究涉及臺灣問題的歷史人物具有現實意義,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條特殊的情感紐帶。民進黨處心積慮“去中國化”,爲了臺灣同胞更好地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做好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講好歷史故事,這對於祖國和平統一來說,同樣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1、臺北“國史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2014年版。

2、臺北“國史館”,《陳誠先生日記》,2015年版。

3、《宋瑞珂文史資料選集》,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2007年編印(非賣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