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黨史館這塊88年前的銀洋,見證了瀏陽蘇區貨幣戰

7月5日,長沙黨史館,展出的紅軍時代的紙幣和紙幣複製件。圖/記者楊旭

一張小小的紙幣,正面有兩個橢圓形,裏面印着精緻美觀的人物生活場景。紙幣的中上方,印着“瀏陽工農兵銀行”,中間是“銀洋壹角”字樣。

走進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就能看到這樣一張紙幣。它見證了1931年起的一段時間,瀏陽蘇區如何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建立新的金融秩序,搞活經濟。

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以下簡稱長沙黨史館)一展櫃內,存放着四張紙幣,流通於1931年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在那個年代,它們不叫人民幣,稱之爲銀洋。

四張紙幣分別爲瀏陽工農兵銀行“銀洋壹角”、湘鄂贛省短期公債“大洋伍角”(複製件)、湘鄂贛省工農銀行“銀洋叄角”(複製件)、湘鄂贛省工農銀行“銀洋貳角”(複製件)。經過歲月的流逝,“銀洋壹角”早已變得皺皺巴巴,在當年,這些銀洋對促進流通和生產發展、解決羣衆困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工農兵銀行發行紙幣

1928年7月,滕代遠、彭德懷、黃公略發動了平江起義,成立了紅五軍,並在平江、瀏陽、通城、修水、銅鼓、萬載等地開展游擊戰,創建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930年4月,瀏陽縣(今瀏陽市)成立瀏陽縣蘇維埃政府。

國民黨當局在發動軍事“圍剿”的同時,還對瀏陽蘇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

敵人在通往蘇區的各道路口加崗、加哨,嚴禁將槍支、彈藥、醫藥、布匹、食鹽及一切日常用品運進蘇區。

瀏陽蘇區的紙幣僅能在本地購買物品,不能全國通用。

當地起初沒有自己的貨幣,由於國民黨進行經濟封鎖,在此流通的是五花八門的省鈔、縣鈔和商票、市票,破壞了蘇區的金融秩序,擾亂了貨幣流通。爲搞活蘇區經濟,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報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批准,於1930年11月在東鄉鳳溪建立了瀏陽縣工農兵銀行。

根據當時集市需要,有計劃地發行五元、一元、三角、二角、一角紙幣,收儲工農羣衆和商號手中餘留金錢,低息借貸,扶助區內合作社和羣衆發展生產。

同時,整頓金融市場,嚴禁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省鈔、縣鈔和商票在蘇區流通,對僞造鈔票者給予嚴厲懲處。通過整頓,蘇區市場消除了紊亂現象,建立了新的金融秩序。至1931年3月,瀏陽蘇區發行紙幣十萬元,嚴格控制了發行量,因此,銀行的信用度很高,所發票幣通行無阻。

設立造幣廠每天生產銀元

當時,瀏陽分蘇區和白區,白區羣衆也喜愛蘇區貨幣,認爲信得過,靠得住。但當局禁止蘇區貨幣在白區流通,關押甚至殺害使用蘇區紙幣的商人。

蘇區到白區購買物品,必須動用庫存不多的銀元,致使蘇區經濟日趨緊張。爲了解決硬通幣的問題,1931年8月,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又報經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批准,在鳳溪小洞房道吾家建立了瀏陽赤色造幣廠,配技師和工人20餘人,日產銀元一百枚左右。

1931年底,湘鄂贛省蘇維埃財政部組建了湘鄂贛省工農銀行,瀏陽縣工農兵銀行改爲該行分行。1932年8月,該廠與萬載縣蘇維埃政府造幣廠合併,成立湘鄂贛造幣廠,廠址設瀏陽嚴坪廟北大王家大屋,工人增至50餘人,日產銀元300餘枚。造幣廠的創辦,對改善和繁榮蘇區經濟起了重要的作用。

瀏陽不僅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更是湘鄂贛蘇區紅軍和游擊隊活動的中心區域。

1932年3月起湘鄂贛蘇區遭受嚴重挫折,瀏陽蘇區在嚴酷的環境中堅持鬥爭,緊密配合了中央蘇區多次反“圍剿”。特別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後,蘇區大部被敵佔領,游擊隊轉到瀏陽金坑、大圍山、丙子嶺、五龍排等山脈廣大地區的陣地,堅持了最艱難的三年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無數次的進攻和清剿。

紅色記憶

自力更生建醫院、被服廠

爲解決缺醫少藥的問題,在紅一方面軍後方委員會指導下,瀏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在東鄉永和成立了瀏陽縣後方委員會,下轄第三、第四兩所紅軍醫院。第三醫院駐張家坊肖家塅范家祠堂,第四醫院駐官渡觀音堂。

醫院主要收治紅軍傷病員,也爲蘇區羣衆治病。後來,因敵人進犯,第四醫院併入第三醫院,設立瀏陽紅軍總醫院,下轄五個分所。

這其中,第一至第四分所爲傷兵所,第五所爲病兵所。每所配醫官一名,醫生5至6名,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至於藥品,除了想方設法從敵佔區籌集外,主要靠中草藥和土單方。

爲了加強院所管理,保證傷病員早日康復,每個所都建立了黨、團支部,開展政治思想工作,併成立了俱樂部,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1931年至1932年,在藥品奇缺沒有手術器械的情況下,醫務人員共救治了傷病員3000多人次,有2000多人康復後返回了前線。

當時,紅軍部隊和地方武裝,多駐紮在山區,天寒地凍,衣單被薄,急需添置服裝被褥。

爲此,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又發動蘇區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先在東鄉的觀音堂建了一個被服廠,有工人30多名,縫紉機6部,專爲紅軍縫製軍服、軍帽,每天能生產軍服20餘套。後來,又在北鄉的向坪建了一個被服廠,有職工25人。敵人進犯蘇區時,兩廠分別遷到東鄉的張家坊和東門。1933年後,兩廠合併建立紅十八軍縫紉廠,全廠100多人,14部縫紉機,主要供給紅十八、十六軍被服。之後,該廠隨軍遷動,至1934年紅軍西征時才停辦。

兩週內超過兩萬人蔘加紅軍

1930年6月,紅四軍與紅六軍、紅十二軍合編組成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全軍團約2萬人。同月,在湘鄂贛蘇區的紅五、紅八軍以及新建立的湘鄂贛邊紅軍獨立師合編,組成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全軍團共1.7萬人。

按照中央“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要求,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於1930年7月27日一舉攻佔湖南省會長沙。毛澤東、朱德聞訊立即率紅一軍團入湘支援,並取得了著名的文家市大捷。

8月23日,乘勝進至瀏陽永和的紅一軍團,與從長沙撤往平江的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師。兩軍團前委聯席會議決定成立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前委,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滕代遠任副總政治委員。下轄兩個軍團,近4萬人,是全國紅軍中最大的主力部隊。

毛澤東率部進軍瀏陽時,曾致函瀏陽縣蘇維埃政府:“現率部隊到達瀏陽……務望在兩星期內用鼓動工農羣衆參加紅軍的方法,送1萬人前來擴充……”在此之前,紅三軍團也向瀏陽縣蘇維埃政府提出要介紹1萬名新兵,限8月15日以前送來。縣蘇維埃政府奉令向各區佈置任務,根據1930年8月27日第四區蘇維埃政府通告(第十八號),瀏陽縣蘇維埃政府超額完成了2萬人的擴紅任務。

小檔案

秋收起義重要策源地

瀏陽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927年9月,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瀏陽義勇隊和武漢警衛團一個營合編爲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發起秋收起義。

毛澤東親自率領第三團攻打瀏陽白沙鎮。當攻佔東門市遇強敵襲擊失利後,毛澤東及時指揮隊伍撤退到白沙鎮郊的上坪村,在此召開幹部會議,決策停止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轉而命令起義各團到文家市會師。9月19日,秋收起義的三路人馬會師於瀏陽文家市裏仁學校,由毛澤東率領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瀏陽參加秋收起義的700多名子弟兵跟隨毛澤東走上井岡山。

瀟湘晨報記者張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