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育梅說,70年間,青藏集團公司不斷探索高原鐵路運營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後,他們充分認識到世界性“三大難題”的艱鉅挑戰,堅持不懈強化安全管理基礎,研究構建具有青藏鐵路特色的安全管理體制,制定了50餘項與確保格拉段運營安全密切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辦法、111項重點工作流程,編制了600餘項作業指導書,完善了自然災害、交通安全、公共衛生等方面75項應急預案,建立了各專業上下貫通、橫向融合的專業管理職工培訓教育,強化主要行車工種崗位準入管理,保證關鍵崗位人員素質動態達標,覆蓋各層級各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履職考評考覈機制更加完善,形成了科學規範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調研中,接受採訪的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他們“切實把運輸安全作爲青藏鐵路最核心、最關鍵、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的責任意識、牢牢把握安全運營管理規律的行動、緊緊扭住影響安全問題不放鬆的各種措施,努力爲創建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營造良好的安全運輸環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青藏鐵路蹲點日記 本報記者 李慧蓮

【6月14日,格爾木,陰雨】

聽了一夜風雨,早上起來還是陰天。看了天氣預報,格爾木最高氣溫才19℃,而北京是35℃。換了厚衣服出門,感覺還是不暖和。

天空陰沉着,灰濛濛的,零星飄着雨。八點半我們乘車出發,到格爾木電務段、格爾木信號車間以及車載設備車間調研,瞭解青藏鐵路電務設備發展變遷。下午兩點半帶着行李從賓館出發,去南山口車站調研。

從格爾木市區到南山口站,車程大約40分鐘。一路上可見窗外雪山連綿、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可惜天氣陰沉,烏雲密佈。路過巍巍崑崙碑,它給茫茫的戈壁增加了一道風景。

南山口站是貨運站,是擁有“天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稱號的第一站,海拔3080米。在這裏調研,採訪團成員都沒什麼高原反應,就是不能快步走,否則會喘。採訪中,趕上兩次火車進站。近身體驗了一下那種呼嘯而過的感覺,挺新鮮。我們跟格爾木車務段南山口站站長花映海、“最後的運轉車長”青藏鐵路格拉段運轉車長王重濤等一線人物進行了座談。

格爾木種樹不易,但這裏卻綠樹成蔭,綠草青青。採訪快結束時,雨下得大了,使風雨中的樹草更加青翠欲滴。從蘭州到拉薩的Z6801次列車開車前,我們回到了格爾木站,準備坐着火車去拉薩。這裏跟北京約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已是晚上9點了,還是傍晚。天卻突然放晴了,藍天白雲下,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車站非常漂亮。

9點18分,火車準點開啓。平穩、舒適。我坐在車窗前,欣賞着漸漸遠離的格爾木市區的燈火輝煌,享受着安全出行的愉悅。

通過這次調研瞭解,之前坐火車時不會輕易想起的一個問題浮上腦海:爲了這份安全、舒適,有多少部門、多少環節、多少人員在背後默默工作做支撐。那麼,作爲“世界高原鐵路運營管理典範”的青藏鐵路的運輸安全又是如何保證的?回憶着這幾天的調研收穫,想起幾個關鍵詞來。

責任意識強

想起這個詞是因爲採訪團第一天到西寧時,青藏鐵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奭對我們說過的一句話: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爲惡劣的高原鐵路,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政治地位,決定了確保運輸安全是政治紅線,更是職業底線。

調研中,接受採訪的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他們“切實把運輸安全作爲青藏鐵路最核心、最關鍵、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的責任意識、牢牢把握安全運營管理規律的行動、緊緊扭住影響安全問題不放鬆的各種措施,努力爲創建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營造良好的安全運輸環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設備質量基礎牢固在這次採訪前,我從來不知道

鐵路系統的分工是如此之細。這兩天,我們去了車務、機車、車輛、電務等多個車間調研,看到他們對每個環節的設備質量是如此之重視,我才瞭解到,一直以來,他們堅持不懈加強各個環節的設備質量源頭控制,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優化配置設備檢修維護資源,提升設備質量技防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備升級改造,提高線路設備維修標準,開展點對點整治和平推整治,特別是開展環青海湖凍害整治、原關角溝大修換枕、格拉段換鋪無縫線路等設備強化升級項目,利用7年時間完成了格拉段1142公里無縫線路換鋪,使線路質量、環境安全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設備先進

6月12日,我們在青藏集團公司總部的指揮調度中心調研時,調度所主任楊敏炯自豪地介紹說,青藏集團公司管內幹線均率先在全路實現了CTC運輸調度集中指揮系統全覆蓋,運輸調度指揮和管理實現了遠程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高寒、多雪的格拉段玉珠峯至當雄間43個車站全部安裝上了道岔自動融雪裝置,可確保道岔處不結冰、不失靈。我們還在調度中心看到,他們建立的大風、行車、安全綜合信息視頻監控系統,包括供電遠動控制裝置,可集中處理各種運營管理信息,使行車設備狀態一目瞭然,盡在掌握中。基於這些先進技術裝備,格拉段58個車站中有51個實現了無人值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作業人員,同時也很好地達到了保障安全行車的目的和效果。

凍土難題化解巧妙

青藏鐵路海拔4000米以上區段有960多公里,多年凍土區段長達550多公里。對於凍土路基這個世界性難題,青藏公司是如何解決的?在6月12日的座談會上,公司工務部負責人介紹了他們的化解之法:結合凍土特點,按照“主動保溫”的原則,對路基不穩定地點採取片石保溫隔熱、輔助熱棒降低地溫和加強凍土路基附近排水等措施,通過動靜態結合監控以及晃車儀日常動態檢查、巡檢車跟蹤檢查、重點區段人工定期檢查等方式,確保了凍土路基的整體穩定。目前,凍土區段旅客列車運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這是目前世界凍土鐵路時速之最。

科技創新力度大

據青藏集團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負責人介紹,針對青藏鐵路特殊地理環境對設備養護維修的特殊要求,近年來,他們不斷加大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力度,積極推進新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再創新,先後完善了分散自律調度集中系統(CTC)遠程維護功能,組織開發應用了全路首例由GSM-R網絡承載的軌道車遠程管理系統(GMS),組織對格拉段CTS2轉轍機進行國產化轉轍機替代等課題研究。他們還先後開展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投資的研究項目30項,自主投資科技研究課題153項,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47項,其中“青藏鐵路綜合安全監控系統研究”和“青藏鐵路運營期環境監測研究”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高海拔(3600米)電氣化工程技術研究”等部分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爲世界高原鐵路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青藏集團公司還在2018年4月18日召開的首屆科技大會上,確定了打造“信息+創新+人才”的“智慧天路”新型創建模式的目標,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科技創新確定了工作方向,開啓了“智慧天路”運營管理新徵程。

人才戰略落得實

寫到這裏,我想起今天下午在格爾木車載設備車間採訪劉效聿工作室的場景。在這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裏,牆上掛滿了科技人員的照片,臺上展示着他們的科研成果,體現着青藏集團對人才的重視和效果。這個工作室只是青藏集團公司重視人才的一個縮影。據介紹,在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下,青藏集團公司湧現出了一批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了一支專業結構、技術力量比較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有9人被評爲鐵路總公司“百千萬人才”工程帶頭人,12人獲得“茅以升鐵道工程師獎”,154人被評爲“全路技術能手”,294人被評爲“青海省技術能手”。另外,有29個QC小組榮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164個小組被評爲“青海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127個小組被評爲“鐵道行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等。

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科學規範

除了這些方面,還有一個關鍵詞不得不提,那就是我在西寧時跟青藏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魏育梅交流時她所提及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科學規範”。

魏育梅說,70年間,青藏集團公司不斷探索高原鐵路運營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後,他們充分認識到世界性“三大難題”的艱鉅挑戰,堅持不懈強化安全管理基礎,研究構建具有青藏鐵路特色的安全管理體制,制定了50餘項與確保格拉段運營安全密切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辦法、111項重點工作流程,編制了600餘項作業指導書,完善了自然災害、交通安全、公共衛生等方面75項應急預案,建立了各專業上下貫通、橫向融合的專業管理職工培訓教育,強化主要行車工種崗位準入管理,保證關鍵崗位人員素質動態達標,覆蓋各層級各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履職考評考覈機制更加完善,形成了科學規範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列車在青藏高原上奔馳着,窗外的天色早已完全暗下來。我仍然沒有睡意,繼續整理採訪筆記、繼續自己的思考:正是基於這些關鍵詞形成的先進的運營管理模式,青藏鐵路才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成爲世界高原鐵路運營管理的典範吧。

(本文6月14日初稿於蘭州至拉薩Z6801次列車上,6月27日修改於北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