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一個暖暖的午後,來到伊寧市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它是北疆唯一一個以維吾爾族民族風情爲主體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涵蓋了厚重的維吾爾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維吾爾民族獨特的民風民情,該景區位於伊寧市東南方向,面積約22.9平方公里,核心區12.8平方公里,是以維吾爾族爲主,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共同聚居區,人口近10萬,因多民族長期聚集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傳承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喀贊其這一名字的由來已久,早先一部分維吾爾族從南疆遷居到伊寧市喀贊其這個地方,大部分以傳統手工製造業爲生,而其中多以手工鑄鍋爲業,所以,當時喀贊其就是指鑄鍋爲業的人,現在已不僅僅是個行業名詞和地名,而是作爲一個文化概念廣爲傳播,如今,鑄鍋這個行業已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

很有特色的維吾爾餐廳。

回族大寺,這座大寺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60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原名寧固寺、陝西大寺、陝甘大寺,是仿照陝西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修建的,採用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兼有阿拉伯風格,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的一座著名大寺,內有 有山門、正門,兩側有雙重八字影壁及門樓,其後面是寺院的主體建築----禮拜殿,供講經和禮拜,建築風格採用中國傳統結構,建築古樸典雅,氣勢宏偉莊嚴,禮拜殿分內、外、中三殿,共600餘平方米,可供千人禮拜。

在祖國邊陲美麗的伊寧市這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裏,來到喀贊其,立即會感覺到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箇中世紀北國異域的一座迷城,馬蹄噠噠,鈴聲清脆,馬車走過的地方有很多維吾爾族別緻的小院子,你還可以聽見趕馬車的車伕獨特的吆喝聲,春夏秋季路兩旁種滿花草,還有漢語不太流利,但幽默、熱情的當地維吾爾同胞。

活潑可愛、嬉戲耍鬧的維吾爾族小朋友。

這裏大街小巷都分佈着歐式建築、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以及百年曆史傳統的民居等,各式建築在這裏完美體現,保持了較爲完整的傳統風貌與格局,有“民居博物館”之稱,房屋建築對藍色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或者在外牆,或者在屋頂,更多時候是在門板和窗欞,藍色大都是主色調,整個建築顯得精緻而純淨。

在喀贊其逐漸形成的200多年曆史中,這裏的維吾爾人主要以手工業爲生,他們鑄鍋、打水桶、建囊坑、制箱子、做皮鞋,還手工打製哈薩克人需要的馬鞍等,如今,這裏的部分維吾爾人,仍然繼承着祖業,並以此作爲生活的手段,這種古老、樸實的手工作坊,仍然是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在城市中保存的已不多見的特色傳承。

在民居的門外,放學後貪玩的小朋友們正盡情的玩耍,看着他們快樂的樣子,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美好的童年,已經一去不返了。

這裏的美食更是讓人久久難忘,有抓飯,拉條子,烤羊肉 ,面肺子,卡瓦斯、饢,烤包子,涼皮,涼粉等,特別是純手工製作的冰激凌,那才叫一絕。

當地維吾爾人家對我們的到訪非常熱情,走進當地居民的庭院,每間房內都鋪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地毯,地板、房頂和牆壁以實木結構爲主,長長的餐桌旁鋪着坐墊,壁櫃裏面放置着大量玻璃製品、茶具和水晶製品。

特色民居大多以磚和木製爲主,在門、窗、廊檐上都手工雕刻着精美的圖案,色彩豔麗,搭配協調,富有特色,除了古老的純木結構民居,喀贊其還有各式磚石結構的別墅,院落或大或小,居民院中大多種植花草和葡萄樹。

漫步在喀贊其的小巷中,在現代化城市中感受古老傳統民俗文化,在這裏依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維吾爾族傳統生活方式,醇香的奶茶,精美的糕點,古典、傳統、熱鬧的維吾爾族婚禮,奔放、歡快、熱烈的麥西來普,古色古香的維吾爾族民居,潔淨安靜的小巷,挺拔的白楊。

街道兩旁是彙集了上百家的手工作坊,漫步其中,許多從事傳統技藝的少數民族手工藝者在這裏開店,有皮革製作、木工和鐵藝作坊、制箱子、做皮鞋,還有手工打製的馬鞍等,在大門右邊有一個多層小樓,裏面是手工藝品製作中心,這裏的刺繡、沙粒畫、傳統樂器、木製品、皮具、馬具、刀具、骨雕、葫蘆畫、都非常精緻而獨特,每件作品都愛不釋手。

熱情邀請我們到她家做客的女主人。

喀贊其有着古樸與神祕的色彩,在這個好似鄉間的古老城區,似乎一切都停留在從前的某個時候,這裏也是各民族融合的體現,建築、語言、飲食等方面,都在相互影響、潛移默化、借鑑、傳承、吸收、發揚,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關於作者:青青子衿西域皎月,搜狐自媒體、今日頭條專欄作者,新浪博主,樂途網旅行家及專欄作家,用文字與圖片的方式分享旅途中的點點滴滴的美好,以及在行走中對生命存在的感悟和思索。

新浪微博:@青青子衿西域皎月 微信公衆號:青青子衿西域皎月

個人微信號:Y99966611

圖文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商用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