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看着“別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自家孩子卻唯唯諾諾,一到關鍵時刻就退縮。甚至有些孩子看待周遭事物,總是存在消極情緒。這就好像戴着沾滿灰塵的眼鏡,放眼看東西或看自己,老是覺得不滿意不對勁。孩子爲何缺乏自信,又該如何培養呢?

事實上,孩子的自信心一出生就開始萌芽,之所以缺乏自信心,有多種因素導致:有的孩子生性膽怯害羞;有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缺乏親情溫暖,與人交往自信不足;有的孩子因爲自身生理缺陷或家境不順感到自卑;有的是父母長期的負面評價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是由於學業屢屢失敗而信心受挫;有的是由於心態消極、思維片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等。因此,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試着從各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各個擊破。

1.更新理念。

孩子是一個具有N個側面的“立體人”,不能總拿成績作爲唯一尺度來衡量他們的成敗,成長比成績更重要。學習上,家長要多給孩子正面鼓勵,民主寬鬆的氛圍有利於給孩子的自信心加分,父母不妨在學業上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成績落後時一起商量解決,而不是挖苦嘲笑。

2.培養才藝。

“腹有詩書氣自華”,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文學、藝術等興趣愛好,培養其特長,多才多藝會讓孩子內心充實,信心自然跟着來。

3.聚集成功。

家長要重點關注孩子以往成功的經歷,從其生活、學習、交友、競賽等成功的事例中提煉出積極因素,給孩子打氣,有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

4.挖掘“例外”。

當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出自信心不足時,比如害怕當衆演講,家長可以找出“例外”,把他某次演講不緊張還得到很多人讚揚的場景重溫一遍,用“例外”讓孩子看見自己並非那麼糟糕,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你當時怎麼做到的?”逐漸使其克服心理障礙。

5.不作比較。

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這對孩子不公平。正確的做法是,拿孩子跟以前比,只要這段時間有進步,就應該爲他高興。

6.少去幹涉。

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交朋友,但不必對孩子間的交往過多幹涉。有的孩子會覺得和同齡人玩無趣,喜歡跟大點的孩子玩,有的孩子跟大孩子一起玩會有挫敗感,覺得自己能力不如人。所以要看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強行篩選孩子的朋友圈。

7.悅納不足。

自身缺陷、家境不好,要悅納。有的不足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但可以坦然接納它,與其和平共處,可以讓自己在其他方面變得更優秀,以此揚長補短。父母應多給予愛的支持,常聽孩子建議、多給孩子陪伴,別讓他們內心感到孤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