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滿百年,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歲月是一首歌,精力足才能唱得悠揚

生命是一幅畫,身體好才能畫得漂亮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被稱爲“醫之始祖”,凝聚着先人養生、護生的智慧。

讀懂《黃帝內經》,參透8大養生智慧,活出精氣神兒!

1飲食養生

《黃帝內經》說:“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老話說“病從口入”,飲食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人要“善耕種,節飲食”,地之五穀不能捨棄。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飲食要做到少油少鹽,有粗有細,分餐多次,多喫新鮮的水果蔬菜。

2順時養生

《黃帝內經》說:“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劉明素老師認爲“順氣,是學習中醫的第一要務”,順氣就是順應四時天氣。

每一個季節有它的氣機特點,“天氣”與人體發生作用的過程不同。養生要順應四時變化。

春喫甘,脾平安。

夏喫辛,養肺金。

秋喫酸,護肝膽。

冬喫苦,把腎補。

3運動養生

《黃帝內經》說:“生病起於過用。”

生命在於運動,適度運動對健康有積極作用。但運動不能過量,要根據自身體質基礎,以適合自身爲原則。

運動不足或運動過量,都會引起“勞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散步、太極都是首選的運動項目。

4經絡養生

《黃帝內經》說:“經絡者,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脈象經絡裏蘊含着大學問,人體感受寒邪,使陽氣滯澀,寒邪客留於經脈之中而形成痛症。

劉明素老師說:“疏通經絡是最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經常刺激按摩穴位十分有益於身體健康。”

5氣血養生

《黃帝內經》說:“氣血以並,陰陽相傾。”

血虛,則不能營養經脈,就會出現疼痛,這叫“血虛則痛”。

氣和血是滋養人體的寶貴物質。養生,歸根到底就是養氣血。劉明素老師說:“養氣血就等於養命。”

肝主疏泄、主藏血,養氣血的關鍵在於養肝,春季是養肝的最佳時節。

6平衡養生

《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人過四十,陰氣自半”,劉明素老師指出:“《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念與《周易》的陰陽觀念相通,人體也有陰陽虛實,疾病也有陰陽虛實。”

中國古代用陰陽觀念來體察萬事萬物,因此中醫對於人體健康特別強調陰陽平衡。養生重在避免陽氣與陰氣的過度損耗,通過午睡、食補等方法調節人體自身的陰陽平衡。

7未病養生

《黃帝內經》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身體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生病之前,身體總會給我們發出一些信號。

中醫主張“治未病”,在今天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大力支持!養生要注重細節,切莫讓小病變成大病。

8情緒養生

《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

百病皆源於氣,整天心情不好的人,身體當然不會好。人活在世上,保持精神之燈明亮,自然就能避免各種病症侵擾。

養生,必須調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好,整個身心都好。劉明素老師說:“最好的心情,就是最好的養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