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所謂“逆鱗”的說法:巨龍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塊白色鱗片,呈月牙狀,即俗稱“逆鱗”。這是龍身上最痛的地方,如果誰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部位,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 事實上,無論多麼高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這就是每個人的缺點和自卑感。一旦這個痛處被人擊中,輕則拍案而起、罵聲不絕,重則兵戎相見、血流成河。所以,有一句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

不要去揭別人的短,後患無窮

朱元璋出身貧苦,後來做了皇帝。一天,他少時的一位朋友從鄉下趕到京城去找他,他對朱元璋說: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他說的話很好聽,朱元璋心裏當然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的話語裏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爲大官。

另外一箇舊友得知了這個消息,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黴的吧?”他也就去了。 一見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我們兩個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着。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着喫,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裏。你只顧從地下滿把抓豆子喫,不小心把紅草葉子也一起喫進嘴裏了,葉子哽在喉嚨口,苦得你直跳腳。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併吞下去,這樣紅草的葉子才一起下肚了……” 這位老兄還在那裏喋喋不休時,寶座上的朱元璋已經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老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

不要去揭別人的短,後患無窮

孔子云:“爲尊者諱恥,爲賢者諱過,爲親者諱疾。”一個人,無論他原來的出身多麼低賤,有過多麼不光彩的經歷,一旦當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光環,變得神聖起來。往昔那見不得人的一切,要麼一筆勾銷,永不許再提;要麼重新改造、重新解釋,賦予新的含義。那位窮哥們兒哪懂得這一點,自以爲與朱元璋有舊交,居然當衆揭了皇帝的老底,觸犯了“逆鱗”,豈不是自找倒黴嗎? 朱元璋本是乞丐出身,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推翻元朝統治的紅巾軍起義。做了皇帝后,這些經歷在朱元璋看來都是卑微可恥的。朱元璋因當過和尚,對“光”“禿”一類的字眼十分忌諱;因紅巾軍被統治者說成是“賊”“寇”之類的組織,朱元璋便對這些字眼極爲反感。

有一件事就說明了這點。杭州徐一在《賀表》裏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爲世作則”幾個字,朱元璋讀了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光是削髮,說我是禿子;則者近賊,罵我做過賊。”於是,立即下令把徐一處死。 無論是聖賢還是小人,通常都對自己的忌諱極爲敏感。由於心理作怪,人們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聯繫。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時候,你閒聊時隨便說的一句話,也可能被他人當做挖苦和諷刺。

不要去揭別人的短,後患無窮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裏很焦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就是不該來的?”於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着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親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收不回來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大爲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菜根譚》中有句話:“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祕,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德疏害。”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其長處,也有短處。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無論是他人做的錯事,或是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言語加以攻擊。人們常說瘸子面前不說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東施面前不言醜,一旦你不小心,觸碰到了別人身上的“逆鱗”,他一定會進行反擊,而這對於你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