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料裏出現頻率最高的食物是什麼?我認爲是味噌(cēng)湯。這一碗看似不起眼的熱湯,日本人早餐喝,晚餐喝,喫烤肉有味噌蘸料,喫拉麪有味噌湯底,真是頓頓離不開。前些日子在微博上刷到了小栗旬拍攝的味噌湯廣告,男神親自洗手作湯羹,模樣太迷人,爲了get男神同款,必須得好好了解一下味噌呀!

赤味噌、白味噌都有什麼區別?除了味噌湯還有哪些喫法?關於味噌的所有講究,都在這篇文章裏。

目錄

01 | 味噌進化史

02 | 味噌到底是什麼

03 | 味噌的種類

顏色 | 口味

04 | 味噌的喫法

味噌進化史

味噌到底起源於哪裏?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衆說紛紜,一說日本人很早就有食用大豆發酵製品的傳統,不過現在普遍認爲味噌的祖先是中國古老的鹽漬肉醬“醢”,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後,漸漸變成了“未醬”,一種豆粒殘留、還未完全發酵的醬,這便是味噌的雛形。

雖然現在的味噌已經是日本的國民級美食了,但早在平安時代它卻是一種奢侈品,更多時候是用作調味料,只有貴族階級纔有機會享用。到了鎌倉時代,“一汁一菜”誕生,即一碗白飯,一碟小菜,以及一碗溫熱鮮美的味噌湯,味噌開始以湯的形式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後來隨着農業的發展,大豆種植趨於穩定,味噌也漸漸成爲一種形式多變的平民美食。

味噌到底是什麼

說了大半天,肯定有人要問,同樣是大豆做的,味噌和咱們的黃醬有啥區別?這個問題咱們先按下不表, 先來聊聊味噌到底是什麼。

蝦肉蘿蔔配味噌醬

味噌是以大豆爲主要原料,加入不同的麴和鹽發酵而成的。所謂“麴”,就是發酵過的穀物,根據來源不同分爲米麴、豆麴和麥麴,它們含有的發酵微生物種類不同,對應的成品分別是米味噌、豆味噌和麥味噌,其中米味噌最常見,佔總生產量的8成,麥味噌製作時食用了大量的“麴”,具有鮮明而飽滿的鮮甜味,而豆味噌的香甜味則不明顯,因爲原料只有大豆,所以自帶濃郁而微澀的鮮味,非常獨特。如果將上面幾種混合,得到的就是調和味增。

味噌的製作過程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以米味噌爲例,大米蒸熟後接種麴(一般是米麴黴),等大米長出白毛後就成了米麴,這時再與已經煮熟的大豆混合,粉碎、壓實,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成就變成味噌啦。

在中國的醬料體系裏,有不少和味噌很像的調味料,比如黃醬。和味噌相比,它倆的原料都是大豆,但黃醬在製作時要先將大豆和麪粉混合,再接種麴發酵,發酵時需要陽光照射和持續翻攪。

味噌的種類

味噌可以說是日本最風土的美食之一了,從關東到關西,不同的原材料、氣候和飲食習慣讓每個地區的味噌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關東地區及氣候較寒冷的地方,料理偏重口味,製作的味噌也以辛口爲主;而關西等地區料理偏清淡,味噌也以甘口居多。

日本各地味噌分佈圖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味噌的種類吧。

顏色

根據顏色的不同,味噌可以分爲白味噌、淺色味噌和赤味噌。味噌的顏色主要由美拉德反應產生,簡單來說在大豆加熱熟化的過程中,蛋白質和糖會相互反應,溫度越高,反應時間越長,得到的味噌顏色就越深。因此赤味噌一般選擇蒸熟大豆,而白味噌則使用煮熟大豆。

赤味噌的味道偏於濃郁,常用來做菜,非常適合搭配肉類。與之相比,白味噌更加清淡,甚至帶有一些甘甜,用來製作鮮美的味噌湯再好不過了。但我認爲,對於味噌的選擇完全可以依據個人的喜好,不必拘泥於固定搭配,冬天時不妨煮一鍋赤味噌的關東煮,凍豆腐和白蘿蔔都吸足了湯汁,醇厚的醬香瞬間驅走寒意。

赤味噌三文魚

口味

除了顏色的不同,味噌還可以根據口味分成甘味噌、甘口味噌(甜味噌)和辛口味噌(辣味噌)。“甘”是指味道偏甜、偏淡,“辛”相對的指味道更鹹、更重口。影響味噌口味的因素有兩個:鹽分含量和麴步合數值。鹽分含量很好理解,辛口味噌的鹽分含量最高,其次是甘口味噌,甘味噌的鹽分含量最低。

那麴步合又是什麼意思?這裏有一個公式可幫助大家理解:麴步合=(麴重量/大豆重量)*10,假設你在製作味噌前有12kg的麴和10kg的大豆,那它的麴步合就是12,在一些味噌的包裝上也會標註爲“十二割麴”。麴步合越大,味噌的口味越清甜,一般爲甘味噌,辛口味噌的麴步合則一般偏小,大豆的香味更爲突出。

味增的喫法

和所有發酵製品一樣,味噌的風味裏最突出的便是鮮,鹹鮮是它,鮮甜也是它,這樣百搭的味噌都有哪些喫法呢?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與它的第一次邂逅是味噌湯。一份炸的酥脆的豬排,三分肥七分瘦,喫完難免有些膩,這時纔想起桌角被我遺忘的味噌湯。其實當它端上來時,我便自動歸類到了並不想食用的部分,類比餐廳免費贈送的沙拉和食堂一大缸自取的蛋花湯。而那一碗昆布豆腐味噌湯卻打開了我新世界的大門,乍看清澈的湯汁,稍稍攪拌浮起一片渾濁,帶着濃郁的豆香,將炸豬排帶來的油膩一掃而光,回味裏有鮮鹹,有甘甜,並不是多令人難忘、驚豔的味道,但這種樸實的滋味卻讓人不由的想起媽媽燒的菜,令人心中溫暖,舒坦至極。

後來我開始自己做味噌湯,挖一勺白味噌直接丟進燒開的湯裏慢慢攪拌化開,方便又美味。除了最常喫的豆腐、菌菇,我還喜歡做茄子味噌湯。紅燒茄子太吸油,清炒又似乎少了點滋味,和風味濃郁的味噌搭配卻是剛剛好。

在日料裏,味增湯的湯底用的是昆布和鰹魚片煮制的日式高湯,不過日劇《料理仙姬》裏提到了一種“無需用高湯也同樣鮮美”的味噌湯做法:將溫水化開的味噌倒入事先燒熱的鍋中,在類似熗鍋的“呲呲”聲中,一小部分水分蒸發,美味得以濃縮,瞬間的高溫讓湯汁帶上了一點點的焦香,口味也變的複雜有層次。

除了燒湯,味噌常常用以製作醬汁,用來烤魚、醃肉都很棒,但最妙還是搭配蔬菜,簡直是我這種不喫蔬菜星人的救星。白味噌用黃油或清酒化開(如果喜甜可以選擇味啉),澆到燙熟的蘆筍、青菜或者西藍花上,鮮甜的醬汁配上脆爽的口感,原本沉悶無趣的蔬菜一下子就變的鮮活起來,好喫到願意當一隻永遠喫草的羊。味噌的包容性讓它成爲醬汁屆的新寵,加入美乃滋可以搭配三明治,加入花生醬可以搭配脆餅乾,還有菜譜在味噌里加上麻油和醋做成沙拉調味汁。

蘆筍配味噌黃油醬

隨着人們對於味噌喜愛的增加,它不再侷限於日式料理,中餐、西餐裏都出現了它的身影,大廚們開動腦筋尋找更多口味平衡又別具一格的烹飪方法,比如製作甜點,聽起來有點瘋狂,但味道似乎還不錯。味噌質地絲滑,能非常容易的與牛奶或黃油融合,發酵帶來的特殊香味讓它比海鹽單調的鹹味更添一絲層次感,非常適合加在冰激凌中。

白味噌和果子

赤味噌巧克力

日劇《深夜食堂》的片頭裏,長長的鏡頭滑過了人潮湧動的街頭,滑過了街頭鱗次櫛比的高樓,滑過了高樓霓虹燈下步履匆匆行人,最終落在了一鍋五花肉味噌湯上。有人說味噌湯是日本人的鄉愁,就和我們的牛肉麪、酸辣粉、煎餅果子一樣,那是在腦中模擬了千萬遍的味道,只有踏踏實實的喫到胃裏,纔是真的到家了。

文 | 宋宇翔

編輯 | 石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知味葡萄酒雜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