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7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27日在甘肅敦煌開幕,敦煌研究院當日對外發布了近五年的諸多文化成果。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圍繞保護、研究、弘揚三個方面細說了該院匠心“呵護”遺產促傳承的點滴。

敦煌研究院是負責管理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的綜合性研究型事業單位。成立74年來,已發展成爲中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跨區域範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國家一級博物館。

保護篇:打造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典範

圖爲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臨摹洞窟壁畫。(資料圖)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趙聲良介紹說,敦煌研究院依託“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三大平臺,研發了國內首臺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建立了首個基於風險理論的石窟監測預警體系、建成了國內首座多場耦合實驗室。

“這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務。”趙聲良說,這在敦煌石窟綜合保護體系構建和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過程中,獲國家技術專利50多項,推廣應用於全國10多個省(市、區)的20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

爲實現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敦煌研究院率先開展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經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於莫高窟及全國文博單位文物數字化工作,制定國家文物數字化保護行業標準11條(報批稿),如重點項目“數字敦煌”即是集管理系統、存儲體系和資源庫爲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

據瞭解,“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於2016年和2017年上線,實現了30個經典洞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訪問量已超過400多萬次。今年開發的“數字敦煌”APP,實現了手機用戶“掌上互動”。

研究篇:打造國際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近五年,敦煌研究院出版專著81部,發表學術論文534篇,臨摹整窟3個、獨幅壁畫40平方米。最具代表性的是該院前任院長樊錦詩歷時十年領銜編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於2017年獲得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創辦的敦煌學期刊《敦煌研究》,入選第二、三屆全國“百強報刊”。

據趙聲良介紹,該院還積極推進敦煌學信息資源數字化進程,2017年上線的“敦煌學信息資源庫”(二期),包括敦煌百科、資源總庫、敦煌學術動態、多媒體專區、敦煌學研究專題庫、藏經洞出土文獻目錄數據庫、藏經洞學術研究成果目錄數據庫等七大板塊,數據量達到31餘萬條,實現了敦煌學學術資源在不同數據庫之間的一站式檢索。

“打造敦煌文化學術交流平臺”亦是敦煌研究院致力於敦煌學研究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該院堅持開放的學術交流,系統解讀敦煌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形成“敦煌論壇”、“莫高講堂”等學術論壇和講座品牌。

弘揚篇:打造國際最有影響力的敦煌文化展示與交流平臺

趙聲良表示,莫高窟遊客接待量逐年增加,2018年預計突破200萬。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負責任的文化旅遊,開展莫高窟遊客需求和承載量研究,建成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實現了“總量控制、預約購票、數字展示、洞窟參觀”的旅遊開放新模式,有效緩解了莫高窟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

趙聲良說,該院先後在美、英、法、德、俄、日等18個國家(地區)和國內的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舉辦敦煌藝術展覽80多次,“敦煌藝術大展”“數字敦煌展覽”已成爲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名片;“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敦煌文化驛站”公益講座等活動樹立了敦煌文化公益性品牌;

敦煌研究院還努力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途徑,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價值並進行賦能。建設敦煌文化全媒體平臺,利用新媒體矩陣,講好“中國故事”,向外宣傳推廣的數字文化品牌及相關產品深受社會公衆的關注和喜愛,全媒體平臺瀏覽量僅今年上半年達7691萬人次,訪客覆蓋70個國家(地區)和全國34個省(市、區)。

趙聲良表示,敦煌研究院加快文創品牌價值建設,深度挖掘敦煌文化藝術元素,不斷開發兼具旅遊紀念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敦煌文化創意產品,2016年被列爲“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

這其中,歷時多年研發的《降魔成道》被譽爲“動起來的敦煌壁畫”;“高保真複製壁畫”被國內外多所藝術院校用於科研和教學;《敦煌》《魅力敦煌》《絲路印記》等畫冊成爲敦煌文化交流的優秀出版物,《“一帶一路”畫敦煌》系列塗色書,讓讀者深度體驗敦煌壁畫藝術,年銷量達10萬餘冊。(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