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阐述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来在《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中也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身为山东人的诸葛亮怎么就在南阳躬耕了呢?

后来发现诸葛亮迁去南阳是有家庭因素的,因为他一直跟随叔父长大。后来山东地区战乱不断,为了生存,叔父将他带到南阳,投奔叔父的朋刘表。后来叔父去世,诸葛亮也就在这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便没有回去山东或者去别的地方。

但是这样的理由仅仅占据了一小部分,像这样的人中龙凤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小事情困于一个地方呢。留在这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里本来就是他属意的地方。要知道东汉时期的南阳是人口大都,经济发达。而且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相当重要的战略关键。诸葛亮怎么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才是他留下来的重大原因。

在南阳的十年里,诸葛亮博览群书,将天文地理全部通读,不仅如此,他研究的都是一些谋略和战术的书籍。十年的苦读,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饱腹诗书后,有了真材实料后,他就开始结交一些有名的人士,有军事上的,有政治上的,打造一个广阔的朋友圈。并且要将自己的名声传闻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去了当地最有名望的司马徽门下,展现风头,被誉为了‘卧龙先生’。在外的一切铺垫完成后,就开始隐居山林,每天闲云野鹤,让自己显得更加神秘。

所以这样看来诸葛亮来南阳根本就不是为了求生,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步步的按照自己设计的来。他渴望自己的抱负能够实现,遇见一位明君,可以解救这些困于战争的百姓。至于躬耕是因为诸葛亮认为“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还有就是让自己看起来不慕名利,胸无大志,隐于市而等待真正的明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