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壶流河畔 水韵古镇——蔚县暖泉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打树花”,因其泼洒出的铁汁色如金花,状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得名。它是暖泉镇古老文化遗存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相传早在3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打树花”,以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打树花”需要提前数小时做准备,必需的器械有炼铁炉、吹风机、双人抬式耐火煲,泡好的柳木勺十余把,冷水两桶。一般放花半小时约需生铁750公斤,焦炭500公斤。

开炉之前,按照传统习俗还要举行“祭炉”仪式,以保开炉平安。从开炉点火到铁水出炉一般需要50分钟左右。铁水烧好后,两名壮汉将熔化的铁水灌到耐火煲里,迅速抬到堡门前。三、四个人头戴草帽,反穿老羊皮袄,脚裹遮火布帘,“全副武装”准备洒铁水。

他们轮番从冷水桶内取出一只只湿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勺铁水,用力朝高高的堡门楼上方泼洒,一勺接一勺的铁水碰到坚硬冰冷的砖墙后,立即炸裂溅射开来,形成树冠状的火花,千姿百态。火花在距离观众十几米的眼前绽放,让观众收获了一场撼人心魄的视觉盛宴。

现活跃在暖泉的树花艺人薛建国、王全、王富泼洒频率能够稳定在每秒钟一次,而且用力均匀连贯,飞溅的火花形成一个个环绕堡门洞上方的半圆形图案,将天空、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薛家“打树花”艺人已经传承了八代,薛建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年来,暖泉镇投资6000多万元,打造出大型实景民俗表演——“火树金花”,成立了“树花文化产业协会”,并完成了“打树花”专利申请和相关商标注册工作。“打树花”这一全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由原来每年春节乡民自娱自乐,发展成了每逢周末进行表演的商业演出活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暖泉镇的其他社火在当地也颇负盛名。中小堡的“活马舞”与“大头娃娃”,西古堡的“牛斗虎”,北官堡的“高跷”,西场庄的“晃”,风水庄的“独杆轿”,西太平庄的“火排子”、点旺火、打歌亭等,在暖泉八个古堡中,各有特色。独具特色的本土小吃,如粉坨辣椒油、糟豆腐、五香豆腐干、小米煎饼等也远近闻名。

如今的暖泉古镇,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名片,吸引众多影视剧工作者、专家学者取景拍摄剧目、考察研究古村落的传统文化,还招徕各地游客观光旅游。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