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關注自己想要的信息,便離事實越來越遠

中午喫飯時,同事小羅告訴我們,他準備辭職創業。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越來越多的人走上創業的道路

我們都覺得非常不理解,小羅收入不錯,又得領導賞識,可以說過得相當滋潤了,怎麼就突然想到辭職創業了呢?

於是,大家紛紛勸他:別衝動,創業風險太大,而且你還揹着每月一萬多的房貸車貸,孩子還上着民辦小學,學費一學期就一萬多。你如果辭職了,這些花費從哪裏來?

小羅自信得不得了,連連說這不是問題。原來他前幾天參加了高中同學會,好幾個同學辭職創業,都發了。他們告訴小羅,剛開始幾年的確很辛苦,壓力又大,只要能熬過創業初期的艱難時間,就好了。

同事老李說,你這是倖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者笑,沒見失敗者哭。你那些失敗的同學都沒臉來同學會,你當然只看到創業成功的案例,你想辭職創業,還是先問問那些沒成功的同學再說吧。

果然,小羅一打聽,同學中創業失敗的人不在少數。這些同學都勸小羅別頭腦發熱辭職,創業不是兒戲。小羅這纔打消了創業的念頭。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我們偏愛於成功經驗,但那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

這差點讓小羅做出魯莽舉動的罪魁禍首就是老李口中的倖存者偏差。

那麼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來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時,美英聯軍對德國展開了大轟炸。沒想到,德國防空炮火超級猛,導致美英空軍傷亡慘重。

於是,美國國防部請來著名的統計學專家沃德,要求他研究戰鬥機的受損情況,然後根據研究數據對飛機進行改進,以提高飛機的抗擊力。

沃德檢查了受襲的飛機,發現飛機機翼被擊中最多,機尾最少。於是,美國空軍指揮官,決定加強機翼的保護。

但沃德卻不同意,他反而認爲,要保護機尾。理由是,被擊中機尾的飛機都墜毀了,哪裏還可能飛回來被研究。而那些被瘋狂擊中機翼的飛機都能回來,所以,機尾纔是最該被保護的。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我們太容易對物體的表面吸引,卻忘記了堵在我們眼前的牆

事實證明,沃德的分析是對的,機尾保護後,飛機的傷亡率大大下降。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當人們取得的信息數據,僅來自於倖存者(成功者)時,數據就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不足以作爲事實依據。

其實,這種倖存者造成的偏差在職場上隨處可見。

常見的職場倖存者偏差

01細節決定成敗的偏差

面試時,注重細節就是職場上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的事情,面試時,四五個應聘者當中,有一個人看到並扶起了門口倒下的掃帚,或者彎腰撿起了地上的紙片。這個人受到了面試官的大嘉讚賞,認爲他觀察細緻,能成大器,於是當場就拍板讓他通過了面試。

於是,很多人就把面試時追求細節的舉動,奉爲面試寶典之一,甚至有人在應聘時把重點放在了這樣的細節上,看看是否有人故意扔一張紙來考察自己,這樣反而忽略了重要的面試環節,這種本末倒置的結果自然是,淘汰你沒商量。

其實這樣的面試技巧是有很大漏洞的。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面試細節也許很重要,也不不那麼重要

想一想,公司招聘員工,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要求員工完成日常工作,爲公司創造利潤。所以,公司的HR面試時,考察的是面試者的專業能力和是否能給公司產生最大價值這兩方面。

而注重細節這種做事風格,在工作中,雖然與工作不細緻的同事比起來,能更好地處理事情,也更容易獲得領導的肯定。但是,這僅僅體現了面試者的性格特點和做事風格,並不是面試需要考察的重點。

因爲我們看到的例子過於突出這方面的要求,所以造成了倖存者偏差。

細節的確能決定成敗,但決不是決定面試成敗的關鍵因素。

02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偏差觀念

工作時,我們要喫苦耐勞,不斷克服困難,這樣我們才能成功,這其實也是倖存者偏差。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成功要喫苦,但不代表喫苦一定成功

很多優秀的人在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時,會告訴人們,他要感謝苦難,感謝那些傷害,欺負自己的人,因爲這樣自己纔得到了個人和能力的成長,最後獲得了成功。

這話沒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有能獲得一番成就的人,必定都是經過了艱難困苦,披荊斬棘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工作中要喫苦磨練意志,這肯定沒錯。但這並不能代表,喫苦耐勞就一定能帶來我們期望的成功。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因素太多了,喫苦耐勞僅僅是其中的必備條件之一而已。比如,馬雲在創建阿里巴巴初期時,的確喫了很多常人不能喫的苦,但是,如果不是他適時地抓住了電子商務剛開始發展的時機,而只是悶頭在其他領域喫苦,那今天就不會有阿里巴巴。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成功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喫苦耐勞可能只是不那麼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是要有先決條件的。在錯誤的道路上喫苦,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看,我們多麼容易就被倖存者偏差給誤導了。那怎麼樣才能在職場中克服它呢?

01.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提高應變能力

我們的大腦能力有限,不能處理過於複雜的信息,對於超出自己知識範圍的事情也毫無辨別能力,所以看到成功人士的各種經驗之談,又簡單又容易做到,當然不會質疑,於是就毫不懷疑地全然接受。

如果想要有能力辨別這種成功經驗是否可行,我們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和眼界,這樣遇到自己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外的事情時,纔不會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做出像小羅那樣魯莽的決定。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真假太難辨了

我們還可以交一些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朋友,與他們多溝通,從他們身上獲取多重信息和知識。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各種領域的主題閱讀。比如你想研究時間管理是怎麼回事,那麼你就可以挑選5-10本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在一個時間段內閱讀它們,這樣可以幫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瞭解一個新的領域。

02.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避免聽風就是雨的思維方式

我們習慣於關注現存的、眼前的事物,相信“眼見爲實”,容易忽略事件背後隱藏信息和細節。

所以,我們遇到某一種現象或者事情的時候,多問幾句爲什麼,養成分析的習慣。

比如:這件事爲什麼會是這樣?爲什麼不是別的樣子?

各種情況對比,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如果換一種的情況,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可能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太麻煩,費腦細胞,但我們只要長期堅持,就能養成這種分析和思考的習慣,從而看到事件背後的真相。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理性思考是一個可以鍛鍊的技能

理性的人會思考,思考能讓人明辨是非,透過事情的表象看到真相。

03.多和失敗者溝通,以免重蹈覆轍

我們聽到的都是成功者的案例,想當然學習也是成功者的經驗。然而,一個人的成功通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有人,事,環境多方面的協調纔有可能獲得。

比如,馬雲很成功,所以我們會一窩蜂地學習他的方法。但是,他的方法我們學的來,他的機遇和環境我們是學不來的。看看周圍的職場大佬們,有誰的成功模式是一模一樣的?他們的特點就是具有唯一性,不可複製性。

與其學習馬雲等大佬的各種不確定的成功經驗,我們不如多向失敗者取經來得更加合適,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就像開頭想要辭職的同事,要不是他及時向那些失敗的同學取經,聽取他們創業失敗的經驗,不然他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到底是否要辭職。

想學習成功的經驗,你一定要聽聽失敗者怎麼說

要想獲得成功,你也許應該和失敗者多聊聊

所以,倖存者偏差就像我們看到的那塊露出水面的小部分冰山,並不是冰山的全貌。如果想要看到全部的冰山,就必須要看到湮沒在水下的那部分纔行。

就如叔本華說的:“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不會被表象欺騙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