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門巴族學生們的“護夢人”:走出大山讀書,回到大山教書)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年少時,格桑德吉喜歡攀上高樹,邊唱歌邊眺望大山外的世界,“不想待在墨脫”。然而從內地學校畢業後,她卻放棄在拉薩的工作機會,回到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成爲家鄉小學的一名老師。

走出大山讀書,回到大山教書。在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完全小學副校長格桑德吉的努力下,幫辛鄉門巴族孩子的升學率從30%提升至100%,當地人稱她爲孩子們的“護夢人”。

1978年,格桑德吉出生於墨脫縣幫辛鄉根登村的一戶農家,7歲時進入一所民辦小學。“茅草屋、漏雨、爛地板、沒有午餐”是她對學校的記憶。那時,幫辛鄉有7個行政村,上學的孩子只有十幾人。學校開設語文、藏文、數學三門課程,可沒有老師和教材能夠教授二年級以上的內容。“我記得有一個字,‘能力’的‘能’,老師就是不知道怎麼讀,還問了好多人。”

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幫辛鄉則是墨脫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1989年,格桑德吉轉入林芝市第二小學,接受免費教育。一羣學生在老師、家長的護送下從幫辛鄉出發,晚上露宿山野,爬過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徒步6天抵達林芝。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各地陸續開辦西藏班,加大對西藏各類人才的培養力度。1994年,格桑德吉考入湖南嶽陽市一中西藏班。初識外面的世界,她直呼“大開眼界”,說新學校像“神仙住的地方”。

與此同時,格桑德吉看到了家鄉與外界的差距。她認爲,教育是縮小這一差距的關鍵。1998年,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師範大學附屬民族學院。2001年畢業後,她回到了藏在大山裏的家鄉。“我們那邊太需要老師了,考師範學校也是想爲家鄉的教育盡綿薄之力。”

那時的幫辛鄉小學,新的校舍已經建成,課程設置也更完善,但生活條件依然很差。三十多個學生擠在一間宿舍裏,餐食少有蔬菜,“肉更是看不到”。老師們用工資養雞、養豬,每週五帶着學生種菜。很多孩子輟學跑回家,“喫不好、住不好”是直接原因。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當地民衆的經濟負擔和教育觀念的缺乏。家長更願把孩子留在家中,既節省開銷,也多個人承擔家務。很長一段時間,奔走勸學是格桑德吉和同事們的主要工作。

“我們爲什麼貧窮,是因爲孩子們不識字、不學習。讓孩子們去讀書,去改變現狀,改變自己的命運。”格桑德吉說,在“把學生勸回課堂”這件事上,自己從未放棄過。

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格桑德吉說,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家長願意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們也更喜歡學習。多媒體教室、科學實驗室、音樂室等現代化設施也改善了教學條件。“以前老師都是來一批走一批,現在也相對更穩定。”

數據則更爲直觀。中新社記者從墨脫縣宣傳部門瞭解到,截至2018年底,墨脫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0所,教師276人,學生2175名,小學淨入學率達99.9%,初中毛入學率爲104.7%。

格桑德吉表示,相較以往,墨脫縣基礎教育的“軟硬件”都有很大改善。但她也說,專業教師數量仍然缺乏,“尤其是數理化、音體美方面”。今年參會期間,她希望在高質量培養少數民族教師方面提出建議,鼓勵更多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師範專業、到墨脫任教。

潘晴晴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純,何蓬磊 責任編輯:潘晴晴_NBJS58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