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大權在握,皇帝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靜,畢竟他是人,也不是機器人。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超然法度,做出一些糊塗事,這些事都被正直的史官一一記錄,讓皇帝本人十分尷尬,又不能責罵史官,更不能要求看看史官的記錄。

說起史官最著名的便是司馬遷了,世人提起司馬遷,不僅對他忍辱負重的性格感到敬佩,還對他發憤圖強,堅持己見的執着而感動。

衆所周知,司馬遷曾遭受過宮刑,歷史記載是因爲司馬遷幫李凌辯護觸怒了皇帝,結果遭到極刑懲罰,宮刑除了要遭受身體上的疼痛以外,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折磨。

在那個注重名節的年代,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遭此劫難,被視作是奇恥大辱,遭受宮刑以後繼續活在世上,會被人當做貪生怕死的小人。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種官,沒多少實權,卻能讓皇帝被後世辱罵

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以後也曾一度沉淪,不過他沒有選擇以死明志,而是繼承父親的志向,忍辱負重留下了傳承千年的名作《史記》,司馬遷也成了後人頂禮膜拜的對象。

漢武帝在位期間貢獻卓越,但是晚年也有了許多不良嗜好,司馬遷作爲一個史官是否會如實記載漢武帝的功過是非呢?其中又有沒有摻雜些許個人恩怨呢?史官並不好做,除了那些阿諛奉承,一味討好皇帝的人,大多數史官都會秉持公正,一方面要避免觸怒皇帝引來殺身之禍,另一方面也要遵從真實情況記載,如何處理好這種平衡纔是史學家最難做的地方。

皇帝做久了會對權力產生極大依賴,如何能一直待在皇帝寶座上呢,這個就需要拼智慧、拼體力、拼壽命了?於是乎許多皇帝追求長生,迷信不死丹藥,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大多數皇帝都想長生不死,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載了漢武帝寵信方士,建造鬼竈,後世許多學者認爲,身爲臣子卻公開指責帝王,是大不敬的行爲。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種官,沒多少實權,卻能讓皇帝被後世辱罵

司馬遷在寫到漢武帝的時候,詳細記載了漢武帝的生平事蹟,大部分都是信奉鬼神,祈求長生之事,何況漢武帝統治後期,窮兵黷武,因爲巫蠱之禍,大肆屠殺忠臣良將,成了一生的污點,尤其是對待司馬遷的問題上,使得漢武帝備受爭議。

追求長生並不是漢武帝一個人的特權,歷史上漢武帝一直被視作是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存在,兩人都給封建王朝留下了衆多傳承千年的制度,而且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秦始皇也曾追求長生,派出衆多方士出海求藥。

對於秦始皇的這些“錯事”,司馬遷用了大量篇幅渲染,顯然有“指桑罵槐”的嫌疑,因此很多人認爲,司馬遷在心底還是存在仇恨的,作爲一個記載歷史的人,既不能對強權低頭,也不會在其中夾雜個人情感,對於這些記載,大部分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司馬遷將漢武帝的這些過失放大呈現給世人,的確有些不妥。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種官,沒多少實權,卻能讓皇帝被後世辱罵

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分了許多門類,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帝王本紀了,司馬遷所要做的就是如實的記載帝王的一生,功過得失均不能遺漏,只有這樣才能給後世留下真實可靠的資料,然而翻閱《孝武本紀》,大量篇幅卻都在說漢武帝的過失。

只從這裏看的話,漢武帝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昏君,司馬遷諷刺其昏庸無道,信奉鬼神,對於大興土木的情況更是嚴加批判。

漢武帝統治前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他給了一個族羣自信,將國號變成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名字,親手創建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公元前90年,漢武帝深切反思自己的行爲,認爲自己給百姓造成了重大苦難,以帝王身份懺悔,出臺《輪臺罪己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面過錯的帝王。

漢武帝不被專制體制限制,敢於摒棄正統,容納有才華的“異類”,然而晚年的漢武帝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執政風格,爲了尋求不死藥,大力提拔方士。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種官,沒多少實權,卻能讓皇帝被後世辱罵

據說曾經有一個名爲少君的方士,說道只要皇帝誠心向上天禱告,一定會等來仙人,仙人法力無邊,能延年益壽,作爲一代帝王早已經享慣了榮華富貴,天底下除了長生再也別無所求,漢武帝自然動心了,想要試一試。

聽信方士言論,被長生衝昏了頭腦,知道皇帝迷信以後,一時間湧現出了衆多法力高強的“能人異士”,漢武帝寵妃去世以後,日日思念十分痛苦,此時一個人出現說自己能召喚魂魄,漢武帝急忙請來入宮施展法術。

只見方士在大殿內掐訣唸咒,燃放了許多煙霧,隱約當中漢武帝看到了寵妃的影子,漢武帝十分歡喜,認定此人本事極大,自此之後加官進爵,日子過得好不快活,現在看來只不過是障眼法而已,在兩千多年的古代卻引起了巨大轟動。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種官,沒多少實權,卻能讓皇帝被後世辱罵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也沒有完美的帝王出現,正如沒有完美的人一樣,身處那個位置,任何一點小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現在看來漢武帝的功勞要遠大於過錯,執政期間平定匈奴,獨尊儒術,讓孔孟之道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命人開創絲綢之路,加強與西域之間的聯繫同時將中原王朝的先進文化遠播世界。

以和平手段解決藩王問題,避免出現了內部混亂,這些統統都是漢武帝在位期間留下的豐功偉績,不過司馬遷作爲史官,卻用了大量篇幅去聲討漢武帝的罪行,想來內心還是充滿怨恨之情,這些都能體諒,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身心遭受巨大摧殘以後還能做到心如止水,公平公正的去誇讚仇人。

參考資料:

【《史記·今上本紀》、《孝武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