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家“交通银行”营业部,那“交通银行”四个大字总是那么醒目,这字是谁题写的?我好奇地上网一查,原来是郑孝胥,历史上当过汉奸。既然是汉奸题写的,交通银行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当年,交通银行又为什么让郑孝胥题写行名?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理清了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郑孝胥这个人。郑孝胥(1860年-1938年)是福建省闽侯人,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他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仕途上,郑孝胥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后来,郑孝胥因为反对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压制而不得宠。1936年起,郑孝胥又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1938年,郑孝胥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日本人毒杀的。

晚清时,我国有很多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当年交通银行成立时,是谁找到他题写“交通银行”的呢?这得先从交通银行成立说起。二十世纪初的晚清政府,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已经将国库消耗殆尽了。为了赎回京汉铁路路权和办理其他外债,清政府需要支付巨额银两。钱从哪里来?唯有开办银行,依靠发行债券、票据、股票募集资金。1907年11月,清廷邮传部官员梁士诒向时任邮传部尚书的陈璧建议奏请设立交通银行,“外足以收各国之权利,内足以厚中央银行之势”。在梁士诒等人的建议下,邮传部上奏朝廷请设交通银行并获得批准。1908年3月,交通银行正式开业,首任经理就是李经楚。

李经楚(1867年——1913年)是何人?他是李鸿章的亲侄子,曾任参赞官出使过比利时、法国等国,回国后长期任职于邮传部,官至邮传部右丞。李经楚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才学广博、融通中西、精通政务,曾多次代表清政府参与对外事务的谈判。而郑孝胥的岳父吴赞诚,与李鸿章是旧交。1882年,郑孝胥考中举人后来到天津谋生。经岳父介绍,他出任李鸿章的幕僚。李经楚、郑孝胥属于同辈人,二人经常出入李鸿章的府邸,自然相识,李经楚当然知道郑孝胥的书法造诣了得。所谓“近水楼台”,李经楚让郑孝胥题写“交通银行”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李经楚在任职期间,不仅经营业绩不佳,而且公私不分,挪用交通银行大笔资金周济他本人的义善源银号,最后被朝廷罢免。

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多了,交通银行早已收归国有,为何还要沿用这个汉奸的题字呢?有专家分析:其一,“交通银行”四大大字已经深入人心,其历史渊源理应传承下去;其二,郑孝胥不能算罪恶极大、国人尽知的大汉奸,其负面影响不大。如果换成汪精卫,就算他书法再好,也不可能被继续引用;其三,郑孝胥在书法界的地位非常高;其四,“交通银行”四个大字视觉呈现完美,而且没有落款,人们一般不会想到作者是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