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教授:建議取消研究生招生全國統考,將招生考試自主權下放高校

郭長剛在政協小組會議現場。本報攝影記者葉辰亮攝

2019年碩士研究生初試期間,全國多個考點出現引人關注的新聞,有學校錯把答卷當試卷發放,有的學校自命題嚴重偏離大綱導致考生幾乎交白卷,還有學校被考生吐槽“惡意壓低考研專業課分數”……在今天的政協小組會議上,來自上海大學研究生院的全國政協委員郭長剛談到,這些現象凸顯了全國統一考試的弊端,建議取消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製度。

“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製度不利於高校的分類發展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容易導致高等教育應試化,建議教育部放權,將招生考試的自主權下放給各高校。”郭長剛還爲此準備了一份提案,他在提案中寫道,各高校應對考試科目設置、考試時間安排具有自主權,思想政治理論仍應作爲必考科目,但外語則未必。

規定不可謂不細緻,執行不可謂不認真

郭長剛現任上海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上海大學全球問題研究院執行院長。他介紹,今年碩士研究生初試過後,教育部再念緊箍咒,緊急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考試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廳〔2019〕2號)”,對研究生招生考試提出了細緻入微的要求,“文件規定不可謂不細緻,小到命題小組和複試小組的具體人數、每個考生的面試時間都有嚴格規定。

“考生面試要求每個學生至少獲得20分鐘時間,但事實上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這麼久。有時候,判斷一個學生好不好,5分鐘就足夠了。”郭長剛坦言,招生單位在執行落實教育部招生規定時不可謂不嚴肅認真,“每次招生考試都如臨大敵,成立以校領導爲組長的招生領導小組進行指揮領導,從招生簡章制定開始,僅一個初試環節就要出臺近20種辦法、規定、要求等。”

近年來,儘管包括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已不斷完善,但仍然難以避免前述招考事故的發生。郭長剛認爲“這凸顯出我國研究生招生制度到了需要進一步改革的時候。”

全國統考最大弊端是影響高校分類發展

郭長剛分析,全國統考制度最大的弊端是不利於高校分類發展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建立完善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一大任務,但在研究生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製度下,高校的“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在研究生招考環節就遇到了瓶頸——教育部明文規定,招生單位“不得按單位、行業、地域、學校層次類別等限定生源範圍”,就是說,即便是以某一行業——比如礦業、農業、水產、冶金、音樂、藝術等爲特色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考試中都無權優先選擇具有相同行業背景的人才,“如此,何談‘科學定位、特色發展’?”

全國統考還容易導致高等教育的應試化趨勢。“許多高校學生都是‘考研專業戶’,從進入大學開始就把目標放在考研上,大學教育成了應試教育的延伸,違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郭長剛引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發佈的《2015-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數據分析報告》稱,近幾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謂“名校情結”,很多考生在高考時由於各種原因未能進入名校,希望通過考研進入心中的理想學府進行深造。

全國統考也不利於專門人才的培養。“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290萬,比2018年激增52萬人,增幅達到21.8%,其中往屆生佔比上升最快,已接近半數。”郭長剛說,往屆生中那些已有工作經歷的考生,基於實際工作產生的知識需求報考研究生,求學目標往往更爲明確,但應試性的統考對他們來說是巨大挑戰。

建議下放招考自主權,外語不必作爲必考科目

從2019年研究生初試過程中的幾樁事故來看,全國統一考試製度還容易把小的差錯無限放大。

“比如裝錯試卷,如果是高校自主招考,其實只是一個學校的事情,可以迅速應對解決,但在全國統一招考的情況下,就被放大到了全國層面。”郭長剛表示,“2019年全國有290萬人考研,除統考試卷外,按照每位考生1.5份高校自命題試卷計算,同一時段全國有近450萬份試卷在‘飛’,任何失誤都會造成全國性影響。”

郭長剛建議,參考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試方式,取消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全國統一考試製度,將招生考試的自主權下放給各高校,由高校自己決定選撥人才的標準和方式。除思想政治理論作爲必考課目外,各高校對考試科目的設置、考試時間的安排也應具有自主權,“外語也不一定作爲研究生階段的必考科目,因爲研究生層面的專業劃分都比較細緻,有些專業領域中國文化特色比較強,涉及的面也比較窄,並不需要考覈外語。”

攝影:葉辰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