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自己培養成一種習慣動物,才能不斷地跳出舒適區,優於過去的自己,正如山本耀司曾經說過的那樣: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但從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着。在《環球人物》雜誌的一次訪談中,董卿曾聊起閱讀的習慣:“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個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是雷打不動的,很多人問我還能堅持啊,無所謂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了。

"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Thomas C. Corley

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很少有人細細思量:從普通人到千萬富翁,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作家托馬斯·科裏(Thomas C. Corley)對此好奇不已,他用了整整5年時間,採訪233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位窮人,隨同他們的日程,對比他們的生活軌跡。

結果發現,在每天24小時1440分鐘的時間裏,大部分人在睡覺、工作、飲食、交通上花費了1200分鐘,而造成富人和窮人區別的,就在於那剩下的短短240分鐘。而就在這240分鐘的習慣裏,讓兩種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

日常習慣決定了人生成敗

在分析了233名富翁和128名窮人的生活後,科裏發現:日常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生活成功或失敗的程度。

“習慣也許枯燥乏味,卻是人生成敗的祕密所在。”杜克大學的伍德和尼爾在《習慣新探》中同樣表示,人類40%的日常活動是習慣使然。

良好的習慣,幫助富人們收穫快樂、取得成功,而那些壞習慣,極有可能牽連出更多的經濟問題、健康問題和情緒問題。

而其中一項積極的習慣,就與學習和傾聽有關。

從2017年起,央視主持人董卿因爲《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又火了一把。

每一集的節目開場,她必會引用不同的詩句來烘托氛圍,讓現場頓增詩意。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當一位選手告訴董卿,自己的父親是一位盲人,十幾年來口口相傳教他讀詩時,動情的她忍不住脫口而出博爾赫斯的詩句:

“上帝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當聽說一位離家在外的父親爲教女兒,費力把詞譜成曲子時,董卿送了這位父親了一首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我記得》:

“當時的我是何等溫柔/我把花瓣灑在你的髮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看着她在舞臺上談笑舉止間對詩句信手拈來,人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董卿那顆玲瓏剔透的詩詞心,和一身高貴優雅的氣質背後,是在閱讀中日復一日的積累。一個人的氣質,真的可以藏在她讀過的書裏。

在《環球人物》雜誌的一次訪談中,董卿曾聊起閱讀的習慣:“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個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是雷打不動的,很多人問我還能堅持啊,無所謂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一個習慣了。“

《環球人物》訪談 董卿談閱讀


這與科裏的發現不謀而合。

在《富有的習慣》中,科裏寫道:88%的富人每天至少會閱讀30分鐘,內容以自學和自我提升類閱讀爲主。大多數人都不會爲了娛樂而去讀書,富人閱讀是爲了獲取知識。

不久前剛剛去世的老佛爺Karl Lagerfeld(卡爾·拉格菲爾德),同樣也是一位愛書之人。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幾乎永遠以黑色大墨鏡、充滿了神祕莫測的冷酷造型示人的他,在位於法國巴黎的家中有一間巨大的私人圖書館。圖書館內,則收藏了老佛爺畢生積累下來的30多萬本書,所有的牆面都被書籍所佔據,兩層高的房間,從天花板到地板的牆壁都做成了書櫃。

老佛爺曾經說過,除了書以外,自己這輩子到了後來已經沒有任何東西想要收藏,所以不會留下任何空間給別的東西。

雖然工作繁忙,但老佛爺在不少訪談中透露,每天起牀後除了用餐,就是看書和讀報,每天會讀20份報紙——法文、英文、美國報紙。爲了方便拿取頂層的書籍,他更在上層位置增設了一條通道。

從這些藏書的書目來看,老佛爺既情迷傳統,又憧憬未來。從印象派畫作、現代攝影、英式花園,到法式室內設計、羅馬雕塑、英國街拍時尚,無所不有,而且特別愛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愛書成癡的他甚至還自己開了間書店(7L)。這間坐落在巴黎第七區的書店,離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和聖傑曼德佩區都不遠。

“書籍就是一紮扎裝訂起來的毒品,並不存在過量的危險。我是閱讀快樂的受害者。”老佛爺這樣說。

無論是董卿或是老佛爺,在日常習慣的細節裏,我們看到的是每天的個人提升,而這種持續的成長則成爲了成功必然的註腳。

和閱讀與思考一樣,另一項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關鍵,則是導師。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在作者採訪的233位富人中,有24%自力更生的富人表示因爲聽從導師的教導,養成了好習慣。在這24%當中,又有多達93%的富翁認爲,自己一生所累積的大部分財富都要歸功於從職業規劃導師那兒學到的好習慣。

成功的導師不僅僅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他們可以定期地活躍在你的成功道路上。他們與你分享有價值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要麼來自於他們的導師,或是來自於曾經失敗的打擊。

正如牛頓曾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能在人生中找到一位職業規劃方面的導師,不啻於把自己送上了通往成功的快車道。

一點一滴,成就自律的力量

“76%的富人堅持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以上。”科裏寫道。

不僅如此,成功的人士還會擬定自己的體重管理方案和運動方案,建立“體重管理記錄表”,每天花5分鐘記錄攝取的熱量和通過運動消耗的熱量,管理自己的熱量攝入或者運動方式。

仔細想來,那些對身材、學識、氣質等方方面面都有要求的人,更容易獲得一些機會。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圖片來源:電影《邪不壓正》


在電影《邪不壓正》上映時,許多人都被影片中彭于晏的身材所吸引。一身腱子肉,似乎也成爲了彭于晏身上去不掉的標籤,殊不知,曾幾何時,他還是家人口中的“大胖小子”。

當彭于晏在演藝事業最低谷、最氣餒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到了電影《翻滾吧!阿信》的拍攝機會。

電影裏的阿信是個體操運動員,但彭于晏壓根沒有練過體操,就連導演都對他的表現不抱太大期望:“你只要帥帥地跑過鏡頭前就行了,動作交給替身。”但彭于晏不答應,“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那就用盡全力。”

爲了讓自己成爲阿信本人,他每天往返臺北和宜蘭之間進行集訓,每天12小時,持續8個月的專業體操訓練。只要是自己能完成的動作,他寧可去學習,也堅持不用替身,這樣的精神,感動了所有人。

就連故事主人公——林育信本人都說,“彭于晏就是在演他”, 這無疑是對彭于晏一番努力的最高評價。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爲了演好專業賽車手,拿到了場地專業賽車手證


在那以後,彭于晏變得愈發不可收拾,每拍一部戲就會得到一次技能的昇華,現在他手裏握着十項全能的好牌:衝浪、手語、體操、泰拳、專業自行車手……等等一系列高難度的技術認證。

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纔不會把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而是把碎片化時間都利用起來,實現自我的成長。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學會了綜合格鬥、巴西柔術、泰拳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28歲時,曾因戒菸和疏於運動導致體重飆升。爲了全方面管理自己的身體狀況,他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跑步,每天堅持跑十公里後,再回家埋頭寫作。

通過跑步這件小事,他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每天都在精神飽滿的狀態,這也爲他的寫作帶來了很好的靈感和身體條件。如今的村上春樹逐漸在文壇上綻放異彩,這都和自己嚴格律己的生活方式分不開。

寫長篇小說的時候,他基本上都是凌晨四點左右起牀,從來不用鬧鐘,泡咖啡,喫點心,絕不拖拖拉拉,馬上進入工作。

一個人做一件事能有多持久和多專注,這都決定了他在這件事上能走多遠。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美國學者5年研究177位富人和128位窮人\"

跑步中的村上春樹,他曾寫過一篇散文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當早起成爲村上春樹堅持了三十多年的生活習慣,科裏也在研究中發現,一半以上自力更生成爲百萬富翁的人士,至少在工作時間的前三個小時就起牀。對於富人來說,這是他們對付日常工作突發情況的一種解決策略。

面對路況太堵、開會時間太長、要去學校接生病的孩子……等等突發狀況,它們都會對人們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從而改變人們的潛意識,讓人們覺得生活失控。因此,科裏建議“早晨五點起牀,完成你今天工作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這會讓你重新掌控你的生活,給你一種你在主導自己生活的自信感。”

把自己培養成一種習慣動物,才能不斷地跳出舒適區,優於過去的自己,正如山本耀司曾經說過的那樣: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但從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着。

什麼是自律?就是把人生的節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不被心底的慾望所牽制,在需要的時候迅速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不猶豫、不拖延。

而正是那些常人很難堅持下來的習慣,閱讀、跑步、學習.....重新定義了我們。

誠然,成功絕非易事,作者在調查中發現,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們平均要12年才能積累起財富。可要知道,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好的未來,而你的自律,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作者:小林君;本文來源:公衆號“精英說”(ID: elitestalk)。

"'.slice(6, -6), groupId: '671370779097353473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