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作品,篇幅最長,出場人物最多,其思想深度及藝術價值,被很多名家公推“金庸第一書”,或者說金庸已經走到了嚴肅文學的門口。

書名《鹿鼎記》三字有多重含義,小說中各方勢力都想得到的《四十二章經》內羊皮拼成的地圖顯示寶藏就在鹿鼎山,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作品開篇講鹿,溫順之物,鼎,帝王之器,金庸把百姓和江山比作鹿,把鼎比作爭權,從逐鹿,問鼎的典故顯而易見,康熙繼位以後,天下未定,逐鹿中原也是小說主線之一,鰲拜,吳三桂,沐王府,天地會,臺灣鄭家,前明公主,神龍教,西藏和蒙古,羅剎國各方勢力次第登場,揭開羣雄逐鹿的序幕,是金庸最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了,所以拍攝《鹿鼎記》的難度是很大的,如果像武俠劇那麼拍,像張衛健版一樣,但原著中韋小寶確實沒有那麼重情重義,韋小寶既沒有蕭峯的豪氣也沒有令狐沖的灑脫更沒有郭靖的胸懷和責任感。

前一段同事又和我談起來陳道明版的《康熙大帝》,當然主要是因爲康熙的扮演者陳道明確實很帥,帥的沉穩而霸氣,但是鹿鼎記中的康熙就不同了,更多的是隱忍,他和韋小寶名爲君臣實爲主僕,偶爾爲兄弟,其實伴君如伴虎,韋小寶是把皇帝當兄弟的,但是在康熙眼裏韋小寶不過是臣,康熙說我做多長時間的皇帝,我就封你做多長時間的大官,但是有個前提,就是要忠心,並不是把韋小寶當兄弟的。

隨着年齡的增長,站在權力巔峯的康熙越來越威嚴,韋小寶對康熙也由親密變成了恐懼,康熙對韋小寶看的很通透,韋爵爺固然擅長欺上瞞下,卻基本逃不出康熙的五指山,也就是韋小寶是鹿而康熙是鼎,金庸是明寫韋小寶,暗寫康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