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e1b8f1fa5404bd3a649952229b0aa4c\" img_width=\"840\" img_height=\"415\" alt=\"李悝:中国变法的先驱者,但因一件事情死于自己之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平籴法\"对于打击商人投机倒卖粮食、稳定粮价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地主的经济利益,使得魏国富强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dff2b628aeb4170bdf47dd9a20bcee7\" img_width=\"958\" img_height=\"495\" alt=\"李悝:中国变法的先驱者,但因一件事情死于自己之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战国七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委任李悝为相,变法图强。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我们往往说起变法,自然而然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国商鞅,也会认为商鞅是最早的变法者。其实不然,在商鞅之前也有位变法者,他的变法思想给商鞅极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第一人,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kui)(前455—前395年),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大约为魏文侯到魏武侯时期的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11e31f2b8904cc698fb77383376162d\" img_width=\"903\" img_height=\"576\" alt=\"李悝:中国变法的先驱者,但因一件事情死于自己之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魏文侯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论效果论政绩,丝毫不逊于商鞅,魏国称霸百年,正是他变法之功。 \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一 :变法背景 \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当时为了配合激烈的兼并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也为了适应正在深刻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战国时期的各国统治者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自上而下地实行各种 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映在文献记载上,就是各国纷纷出台的一系列变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系列变法,不仅使各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更使各国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得以确立,从而加速了整个战国社会前进的步伐。率先实行变法和社会改革的,是战国前期独霸中原的魏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魏国在东方各国是最没有地理优势的,西面是强大的秦国;东面是老惦记着齐桓公霸业的齐国;北面的赵国虽然同属三晋,但既然分家了,当然就互有心病;南面跟楚国虽然隔了个韩国,但南蛮的威胁随时存在,在四面受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率先变法图强,也是很好理解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是个很有胸怀度量的君主。礼贤下士,从善如流,更难得的是他具有战略眼光。 变法之前的魏国,在外部环境,诸侯国之间多年交战,军事压力很大;在内部经济上,魏国本身即是相对落后的区域,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兵力的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dff2b628aeb4170bdf47dd9a20bcee7\" img_width=\"958\" img_height=\"495\" alt=\"李悝:中国变法的先驱者,但因一件事情死于自己之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战国七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委任李悝为相,变法图强。 \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二:变法内容\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李悝主持的魏国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和农业中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治上,他主张废除贵族的世袭制,唯才是举,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使得魏国一度人才济济。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废除世卿世禄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就是说,要剥夺那些世袭贵族无端享受的爵禄,将其颁赏给为国家立有功勋和做出贡献的人,以招徕四方的贤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实行\"尽地力之教\"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经济方面,李悝变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尽地力之教\":支持自由开辟耕地,鼓励农民辛勤劳作,通过废除原来的阡陌封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而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增强国家实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即种植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麻的果实)等多种作物,这样可以保证某种作物遭受自然灾害后,还有其他作物可获丰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即鼓励农民尽力耕作,指出要像防备强盗来抢一样迅速地收割庄稼,免得作物遭受风雨的侵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即提倡充分利用土地发展副业,可以采取在住宅附近种植桑树、在菜园种植蔬菜、田埂上种植瓜果等方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根据魏国人众地寡的条件和当时的生产经验,在\"尽地力之教\"中提出了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实行\"平籴法\"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平籴(di,二声)法\"是李悝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政策。在此政策中,他把好年成、坏年成各分为上、中、下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遇上好年景,官府按年成等级买进一定数量的粮食;而遇上坏年成时,官府则按年成等级用平价出售一定数量的粮食。这就是后代封建社会中的\"均输\"\"常平仓\"等政策的源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e1b8f1fa5404bd3a649952229b0aa4c\" img_width=\"840\" img_height=\"415\" alt=\"李悝:中国变法的先驱者,但因一件事情死于自己之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平籴法\"对于打击商人投机倒卖粮食、稳定粮价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地主的经济利益,使得魏国富强起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制定《法经》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春秋末年的晋、郑等国制作\"刑鼎\"或\"刑书\"来公示新的法律条文。到了战国时期,新的成文法典出现得更多了。战国初期,魏国进行改革时,李悝\"撰次诸国 法\",编了《法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较成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法经》共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原书已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了李悝在前面的开创,吴起的继续,才有商鞅的集大成。而相对地,李悝的变法对于民生和经济有更多照顾,而不似商鞅纯以农战为本,更为人性化,当然,这也跟当时的竞争环境相对没有后来那么激烈有关。\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三:李悝之死\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关于李悝的去世传言,有两点,一是说,李悝寿终正寝;一是说李悝自杀身亡。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在魏国实施变法过程中,身兼大法官,审理案件。有一天,和以往一样,这个审理的案件也不算复杂,但被告人在审问中主动招出了三年前的一场谋杀案。案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来是件好事,但李悝的脸却变得煞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三年前那案件现已结案了,也是他亲身审案的,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在三年前被误判为凶手并处决了,由于李悝的误判,害死了无辜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为此束手无策,依照他自个定下来的《法经》,这是死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李悝写好遗书,自杀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最后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对他来说,或许是件幸事,也充分说明李悝变法已经成功了,按法办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说法是,李悝变法受到魏文侯的肯定,他在仕途上可谓是顺风顺水,李悝成果受到魏国人民的认可,最终得以寿终正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是商鞅死后秦国继续执行他的制度并不断推向极致,而魏国则未能坚持李悝的政策,自魏武侯开始,逐渐疏远人才,导致人亡政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734653062169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