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 本報環江訊 (記者\u002F廖慶凌 廣西新聞網記者\u002F覃錚)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瞭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新發現動植物150多種,其中洞穴動物70多種、鳥類60種、植物17種,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祕面紗逐漸揭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該項目2016年底開始啓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的考察活動,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該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該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湖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僞蠍、雙尾蟲、閻甲、龍瓜、蟻甲、斑竈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爲當地特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是北美、歐洲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爲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爲世界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爲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位於北迴歸線北側,北與貴州省荔波縣黎明關鎮相連,涵蓋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7.2%。 (下轉第二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上接第一版)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貴州師範大學、貴州省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截至目前,在保護區內已知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佈有122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統計顯示,在木論保護區首次發現且爲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包括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單性木蘭林面積達18.7公頃,爲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羣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羣落。\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78329863349913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