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院子

序言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命有神秘感,

想寻找自己生命的由来,

那么找来找去,

一定会回到自己的故乡。

如果你对自己的老家有思念感,

想寻找自己童年的回忆,

那么找来找去,

一定会回到自己出生的院子。

01

一、乡愁的归宿

从文化的意义来讲,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怀,

是一种对于“根”的依恋。

社会在转型,

我们故乡的风物啊、民族记忆的载体在大量的消失,

所以我们呼唤保护自己的记忆和“根”的延续。

而,老家的院子,

就是我们乡愁的根,

是我们的归宿。

在大家都远离故乡的时候,

很庆幸,

我们的老家还在,

每周末都可以回去看一次。

在大家都将老家院子盖成小楼的时候,

很庆幸,

我们的院子,

还保留着最淳朴自然的样子。

老家的院子,

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充满了成长的记忆,

充满了变迁的酸甜苦辣。

02

二、院子的故事

变化的是院子的样貌,不变的是对家的热爱。

1、公公婆婆说院子

从1986年公公婆婆结婚到2006年我老公上大学,全家搬进了县城和平家园买的新房子。将近20年时间,一家人是在老家度过的。

算上公公结婚前的儿时、青少年时光,算下来将近43年,人生能有几个43年?想一想,多半生都是在那个老院子度过的,顿时,无限感慨…….

老家的院子,见证了公公婆婆最青春的时光,从结婚生子到白手起家,从最美年华到人过中年。

25年前的全家福

婆婆常常说起的事情,是关于吃饭和养孩子。

那个时候,婆婆在甘营村服装厂上班,公公也在别的厂子上班。每天中午回到家,匆匆忙忙的赶紧烧火做饭,等饭做好了,就快上班了,匆忙吃几口,就走了。那时候接近原始的烧柴做饭,远没有现在用电用气做法来的便利、快捷、干净。

到了今天,每次和婆婆一起吃饭,婆婆一碗饭都下去半碗了,我还觉得烫,还在吹。婆婆就说:“就是没有挨过追,我这都是年轻时候练出来的,饭熟了不吃就得挨饿,现在狼虎着呢。”

婆婆和她的两个儿子

婆婆还说,那时候,家里没有暖气和空调,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时候,大冬天就是煤火炉子。就这样,忙碌了一个白天,晚上再加班,回到家都九十点钟了,还要赶着给孩子做棉衣棉裤。

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什么都可以网上买。养孩子也没现在这么娇气,随随便便拉扯着就长大了。

婆婆在服装厂上过班,又是很精细的人,是专做出口日本的衬衫样衣。后来在县城开过床上用品店,叫做“温馨家纺”。

听婆婆说,她的手艺,很多人都觉得精细,一些爱挑剔的人,整个平谷大市场,就看上她做的东西。而且,非常难做的沙发套等,婆婆都可以做的严丝合缝。

婆婆给孩子做的小粉裙子,比买来的还要秀气。

公公常常说起的事情,就是昨天《柿子红了》里讲的,卖柿子的故事。

结婚前是骑自行车卖柿子,结婚后几年就是这个130汽车卖柿子。

公公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

刚结婚的时候,家里不仅欠很多债,连吃饭都成问题,为此婆婆也偷偷抹过眼泪。

公公卖过柿子、收过破烂、养羊宰羊,在厂子当过跑外地市场的业务员,后来买了130汽车(皮卡车)倒卖家乡农产品,再后来开过一段红遍北京的“黄面的”出租车,再后来又和婆婆一起包公交车运营,再后来又开了很多年出租。

因为面包车的颜色都是黄色,当时的北京人都管这种小面的叫“黄虫”,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街头就是这样的几万辆“黄虫”穿梭往来,也是一种风景。

这一辈子,全靠辛勤的劳动,和婆婆一起一点一点的还完了债,装修房子,供2个儿子上了大学,还给两个孩子付首付买了新房。老大已经结婚生子了,就等老二结婚了。

今天的一家人。从左到右:大儿子、大儿媳、妈妈、孙女、爸爸、二儿子。

公公婆婆的奋斗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拍一部电视剧,那是相当的精彩。而最初的甜蜜心酸,老家的院子,就是最好的见证者。时机成熟,会将在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写成真是的小说、拍成电视剧。

2、老公说院子

老公是天蝎座的,心思细腻敏感。特重感情,还容易怀旧。每当说起老家的院子,他就五味杂陈了。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说吧。

❖ 老公小时候的样子

第一,生活场景对比。

小时候(5岁前):

院子是木栅栏门,院里养羊。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骑着公羊山上放羊。

窗户是纸糊的,冬天取暖靠煤火炉,钻进被窝不愿出去。

纸窗户

看动画片是后来的事,变形金刚、葫芦娃等等。(1990年)

变形金刚

葫芦娃

小时候盼着过年,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

几十年后(30多岁):

老家早就盖起来大门院墙了,院边上种菜。长大了最大的乐趣就是经常回到院子去回忆。窗户早就是玻璃的,早已搬到县城,偶尔会在老家住。看动画片早已成为回忆,看电视也成为生活中的奢望。不断忙碌着。长大了,年还要过,只是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不再真切、热烈的盼望。只叹息白驹过隙,又老了一岁。

第二,生活乐趣对比

童年的美好回忆VS人到中年的忙碌压力

小时候(10岁左右):

纸牌、弹玻璃球、扔沙包、跳皮筋、老鹰抓小鸡

跳皮筋

老鹰抓小鸡

弹玻璃球

玩纸牌

上山摘酸枣、掏鸟窝(养鸟)、黑灯瞎火逛防空洞(捉迷藏)、逮青蛙烤着吃

摘酸枣

钻防空洞

奶奶家育苗白薯秧的白薯炕,去烧火、看着秧苗一天天长大,栽白薯秧、出白薯等

白薯炕

栽红薯苗

挖红薯

张爱玲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几十年后(30多岁):

手机比爹还亲,除了睡觉几乎不出可视范围,少了和父母、家人的情感交流。

日常工作忙的吐血,想追忆儿时的各自乐趣游戏都难成行,生活似乎不由自主。

脑子里再没有童年的无忧无虑,而是工作、生活中的思绪万千。又不由自主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从儒释道中获取解锁的信息。

第三,人情冷暖对比

小时候(10岁左右):

有人情味,家里亲戚、邻居特别亲切。孩子多,一个胡同一条街的小伙伴一起玩。祖上家规严训,奶奶大户人家。来亲戚上座顺序、座次、夹菜、迎送客人统统都有讲究。过年要磕头,大年初一给家里、家族长辈拜年很有仪式感,送红包、鞭炮等,恭喜过年的言语也有讲究。

几十年后(30多岁):

生活在城里,对门都不熟。家里规矩也淡化了,不成体统,传统教育逐渐没落。长大后,人与人感情淡了、关系疏远了。大约也是城市化过速的罪过。

3、小叔子说院子

我老公还有一个弟弟,那就是我的小叔子了。和哥哥一样,老家的院子里留下的是他童年的回忆,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身为老二比较说来心酸的小故事。

❖ 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故事一:纯属无意,险象环生

弟弟经常说自己命大,好多次差点死在哥哥手里。小时候,哥哥还不是很懂事的时候,第一次是回家看见弟弟在车子里哭,以为口渴了,直接在水龙头上用大茶缸子接水,然后就给弟弟灌水喝,差点没呛死。

第二次,是哥哥和邻居小孩,一起把2岁的弟弟引到麦秸堆的一个洞里,然后竟然用火柴点着了,后来幸好被邻居发现,把弟弟救出来了。当然,当哥哥的,肯定少不了一顿挨打了。

第三次,奶奶家的白薯炕,烧火的地方在地面下一个正方形坑里,经常把他藏在灶火门里或者院里的柴火堆里,奶奶发现多次。那个年代的2岁孩子比现在的不知要傻了多少。

调皮捣蛋的童年小伙伴

故事二:身为老二的无奈

弟弟经常也说,哥哥在整个大家庭的同辈里,算是第一个孩子,因此得到的疼爱和宠爱最多。而弟弟就明显少一些。

举两个例子吧。

小时候,在我婆婆上班的时候,哥哥被奶奶带着,有了弟弟后,两个一起帮忙带。如果两个孩子都哭了,奶奶第一个抱着哄的肯定是哥哥。哈哈,这也挺好玩,现在的哥哥脾气霸道,弟弟则幽默诙谐,能自己调节情绪。

另一个例子,则是父母对孩子。现在人,都说:“第一个孩子照着书养大,第二个孩子随随便便养大”。说的则是第一个孩子有新奇劲,比较认真,第二个因为有了经验,就比较随意了。

哥哥小的时候,还给吃点钙片,弟弟的时候,家里比较忙,就把这个给忘了。所以,有一次,弟弟腿抽筋很严重,去检查才知道是严重缺钙。

哎,这就是老二的悲催小故事啊。

4、老大媳妇说院子

老大媳妇,当然就是小编我了。老家的院子,虽然没有我的童年记忆,但是3年了,也是有一些特殊的感情的。

首先,这里是迎娶我进门的地方。

很清楚的记得,当时的鞭炮放了很多,整个胡同都铺成了红地毯。然后,我就在吓人的鞭炮声中,被我老公背着进了家门。

当时,临近五一,院子里种的小葱长得正好,平生第一次生吃小葱,水嫩水嫩的,以后我就爱上了小葱蘸酱这道菜。要知道,山西人不像东北那样吃蘸酱菜的。

院子里的小葱

然后,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每年吃炸香椿鱼的时候,简直美呆了。

香椿树

只不过,那棵香椿树在去年我生完孩子后,就死掉了。还好,周边4-5棵小香椿树又开始长了。

院子里的葡萄树,去年长了一院子的葡萄,可惜,今年倒春寒,全死了,伤心啊。种了很多次的猕猴桃树,最后发现都是公的,结不出来果子。

去年的院子,葡萄很多。

最后,每次回老家,在院子里待会,看看大柿子树,上平房房顶看看远处的山,美丽的夕阳,心里都是美美哒。夏天的时候,弄个烧烤吃,很是惬意。

柿子树下的祖孙(我公公和我女儿)

by: 小笨笨儿媳

03

三、中秋月圆,老家情结

昨天是中秋节,我们回老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也回院子转转。老家的情节,就是团圆的情节,是每个人儿时的记忆,勾起无数回忆。

你今年中秋,回家团圆了吗?如果中秋假期短没回家,国庆七天假期怎么着也要回去看看父母、长辈们。

看到老家的院子,你想起了什么?

欢迎来稿,诉说你的老家情结,诉说你心中的乡愁故事。

乡村振兴,振兴的是文化。但愿通过对老家的回忆,能够发扬、传承家规,能够团结小家,能够在促进乡村发展的路上,发出萤火之光。

来稿,加小编微信联系,可以刊登在订阅号上。我们将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扫一扫,小编微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