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什麼會故意使壞?如何破?

  

  飯桌上,媽媽跟小男孩說:“不要掉飯粒,慢慢喫”,媽媽叮囑後,發現熊孩子不僅加快速度,還故意喫得滿桌子都是飯粒,最後還把飯粒彈到牆壁上……

  “爲什麼好好說話,孩子卻故意使壞?”最近有好幾位父母留言類似的問題。有些父母讓孩子玩玩具時安靜,孩子卻大聲吵嚷嚷;有些父母讓孩子把衣服放在凳子上,孩子卻故意扔地上還踩幾腳;有些父母讓孩子不要往窗外扔紙團,一不留神孩子卻搓了一個更大的紙團……

  ▲孩子爲什麼會有故意使壞的行爲?

  有兩大方面的原因:

  1、孩子自主意識的發展

  一般來說,寶寶2,3歲時會經歷寶寶叛逆期,孩子7-9歲間,會遭遇兒童叛逆期。在早期的寶寶叛逆期,寶寶們愛哭鬧、不聽話;在兒童叛逆期,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執拗不妥協的舉動。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認爲這是孩子對秩序的要求下出現的行爲。比如有些2歲的寶寶伸手要打人,聽到媽媽急促地阻止說“不要不要”時,寶寶似乎沒聽見,伸手就往其他小朋友臉上抓了一把;還有些6,7歲的孩子,當媽媽叫她“不要打擾貓咪睡覺”,孩子卻大吼一聲,把睡夢中的貓咪嚇醒了。換言之,這其實也是孩子的自主意識發展的結果。

  當孩子由於自主意識發展而表現出來的叛逆行爲,父母們應該高興。因爲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標誌,孩子們在表達“自我”,而不是壓抑“自我”,這是他們建立良好自尊感的基礎,未來他們才能成長爲心智健全、心理積極的人。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海查對此有過專門的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孩子們在叛逆期表現得越突出、自我意識表現得越強烈,這些孩子80%的概率在未來的性格會更有主見和獨自判斷力。

  2、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故意使壞的行爲,卻是因爲不良的家庭養育環境導致:比如有些家庭的父母愛批評否定孩子,有些父母經常欺騙恐嚇孩子,有些孩子常常被不公平對待,還有些家庭的父母有打罵孩子的行爲或父母對孩子很專制……不良的養育環境,導致有些孩子故意使壞“發泄”情緒。

  ▲當孩子故意使壞,大人表現出強烈的行爲情緒會怎麼樣?

  當孩子搗蛋或故意做出讓大人不高興的事情時,如果大人採用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採取激烈的言行阻止,反而會讓孩子的搗蛋行爲得到強化,因爲孩子的行爲得到了回應,對孩子來說,他的故意使壞讓大人不高興了,這常常也是被大人忽視的孩子的一些常見的行爲表現。部分孩子可能會在大人的嚴厲批評或打罵下暫時停止搗蛋行爲,卻會在其他事情或以其他執拗的方式反映出來。就像水裏的氣泡,總會冒頭。

  一位小女孩把姥姥給她做的小花褲剪了,姥姥批評外孫女沒禮貌,還往小女孩的小手打了幾下。小女孩“哇哇”哭了一會,當姥姥從廚房出來,發現小女孩又拿着剪刀剪姥姥的一隻襪子……半小時前的批評似乎毫不留痕。

  ▲面對孩子故意使壞,父母應該如何做?一招小心法

  如果孩子是因爲家庭不良的養育環境導致的使壞行爲,父母最好從根源上改正。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故意使壞,是因爲自主意識發展導致的。這時父母只需要一個小小心法即可。舉個例子。

  一位小女孩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會故意把水杯上的水倒在了玩具上,她還會在倒水之前故意大喊:“媽媽,我要倒水哦!”一開始奶奶趕緊阻止“不能”,但沒用,小女孩反而“哈哈”笑着舉着水杯往玩具倒水。第二次,當小女孩舉着水杯又大喊“媽媽,我要倒水哦”,沒人回應,奶奶在做飯,媽媽在疊衣服,當小女孩又大喊了一次“我真要往玩具倒水哦”,大人連頭也沒回。這次,小女孩反而把水杯放在了茶几上,氣鼓鼓地一邊嚷嚷“不好玩”,一邊走進了房間。

  上面的奶奶和媽媽對小女孩的行爲表現叫消退法,這是心理學上的行爲療法,簡言之,就是採用故意忽視或不理會孩子的搗蛋行爲,從而冷卻孩子某些不良行爲的熱情,最終幫助孩子達到行爲的糾正。

  這個過程,其實就像人的眼睛旁突然長了一顆小粒粒,一開始感覺很煩,因爲有些“礙眼”,想擠掉又生痛。當你故意轉移注意力和忽視它,過幾天后才發現,那顆煩人的小粒粒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不見了!這便是消退法的形象比喻。面對孩子的搗蛋行爲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父母採取冷處理的做法,孩子會因爲激不起父母的“關注”而自覺無趣,便放棄了搗蛋行爲。

  故意使壞的孩子,常常像一塊亂跳的“臭石頭”,當父母採用“消退法”,“臭石頭”撞棉花團裏,孩子反而變乖了。

  關鍵字:叛逆與執拗、行爲習慣、親子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