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員徐鑫介紹說,作爲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只有高標準摔打、嚴要求錘鍊,才能發揮示範效應。我軍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即將畢業奔赴戰位)。

(原標題:?酷!我軍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即將畢業奔赴戰位)

作爲我軍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兩年前,她們從陸軍各部隊不同專業層層選拔而來,成爲陸軍“船艇搖籃”的一員。如今,她們順利完成兩年的學習,即將奔赴基層部隊進行一年的任職實踐。

“鏗鏘玫瑰”別樣紅。兩年時間裏,她們在江海之上駕馭船艇劈波斬浪,叫響了“陸戰火鳳凰”這個響亮的名號。

我軍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即將畢業離校——

“陸戰火鳳凰”從這裏跨江越海

■徐偉亮 張龍華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於正興

△圖爲女學員正在掌舵航行。於 濤攝

掌舵如拿“繡花針”

“你知道把行駛航向調整到吻合計劃航向是什麼感覺嗎?”女學員張苗苗做了一個四肢僵硬的“pose”,咧嘴笑了笑。

掌舵,是一門看上去容易做起來難的技術活兒,考驗的是船艇駕駛員的駕駛基本功、心態和專注度。操控電子船舵對體力要求並不高,然而,想要讓行駛航向與計劃航向“嚴絲合縫”卻頗需要一番硬功夫。

女學員想要成爲一名合格的船艇駕駛員,首先要上好把定航向這一課。

“注意角度!”距離上一個物標定位已經有60多海里,在教員徐鑫的提醒下,張苗苗快速瞥了一眼羅經—“不好,偏了一點!”在1∶100000的海圖上,1釐米的偏差,都意味着“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極易造成偏離航道、觸礁等行船事故。

張苗苗緊抓船舵,往右邊緩緩微調。海水沖刷螺旋槳的聲音,似乎從船底一直傳遞到船艙裏。此時,大屏幕上顯示誤差值爲“0.5”,基本與計劃航向吻合。

“集中注意力!再調!”在教員的命令下,張苗苗緊握船舵,再次微調,雙手微微發抖,輕巧的船舵此刻彷彿沉重萬分。

“繼續調!還未完全吻合,一點誤差都不行!”

當大屏幕上的誤差值跳轉到“0”的時候,徐教員叮囑張苗苗:“記住這些操作細節。”

“零誤差”的要求源於大綱、高於大綱,卻是船艇駕駛員的基本功。“只要是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範圍值,我們只取最高標準。”教員徐鑫介紹說,作爲首批船艇士官女學員,只有高標準摔打、嚴要求錘鍊,才能發揮示範效應。

只有平時的訓練越來越貼近實戰,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她們才能處變不驚、沉穩應對。

“火鳳凰”不是喊出來的,必須經過艱苦的磨礪。初來時外表略顯柔弱的張苗苗,現在處處透着一股韌勁兒。她總是笑着說:“現在女孩子都喜歡用美顏相機‘磨皮’,而我們女士官學員是真正地磨皮—日常訓練被太陽曬掉一層皮,戰術訓練磨掉一層皮,游泳訓練被海水泡掉一層皮,執掌船舵再褪掉一層皮。”

△圖爲女學員正在密切關注海況。於 濤攝

暈船滋味很“酸爽”

“一言不發,二目無神,三餐不進,四肢無力,五臟六腑,七上八下,久久不停,十分難受。”這是女學員們自創的順口溜。暈船反應,對女學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荀漸,這位在校區精武集訓中嶄露頭角的內蒙古“套馬女漢子”,軍事成績沒輸給過男學員,卻差點敗在搖晃的船艇上。

平時訓練,在船上只是短暫逗留,暈船對荀漸而言,似乎陌生而遙遠。然而,真正到了全程水上作業的時候,荀漸可算是真正見識了大江大海的威力。搖晃的船艇就像一隻搖籃,搖得她渾身乏力,冷汗頻出,站着想吐,蹲下也想吐,就連睡倒都想吐,那滋味真是“酸爽”。

爲了解決暈船問題,女學員們在內網上組建了名爲“今天你暈了嗎”的討論組,相互加油打氣,分享抗暈小技巧。女學員符茜茜原是某單位業餘文藝骨幹。模擬訓練平臺上面,只見她隨着模擬器搖擺的節奏,不斷調整身體平衡,看上去就像跳舞一般。她打趣道:“你們看我新學的扭秧歌咋樣?”

教員們知道她們的苦處,爲她們編排抗暈船體操,制訂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定期組織抗眩暈滾輪訓練,通過模擬甲板晃動,增強她們的適應能力。同時,學員們還自創了一個名爲“愛的魔力轉圈圈”的訓練課目,即原地快速旋轉30秒,而後立即向前衝刺50米。

抗暈船得有一副好身板,好身板光靠訓練還不行。學校對航海期間的食譜也狠下了一番功夫,每當走進食堂,女學員都會被眼前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打動”。同時,船艇上還備足了預防嘔吐的檸檬、生薑等。荀漸說,閒暇時分,集體喝檸檬水的場景成爲她們航船期間最難忘的瞬間。

畢業演練時,她們再次登船,暈船率從起初的87%降至10%。“常在海上走,哪有不暈船。”這句她們以往常開的玩笑話,如今也變爲“常在海上走,就是不暈船”。

真正的戰場在遠方

深藍色的海面,波濤洶湧,波譎雲詭。這是一次融入實戰背景的演練,船艇“遭襲”破損、戰位艦員“受傷”、船艇主機故障等10餘個實戰課目輪番上演。

學員劉亭和李玉在駕駛室密切協作。“前方有‘敵情’,變更航線!”艇長劉亭果斷下達規避指令。“收到!”李玉迅速撥動輪盤,體型龐大的船艇快速轉向。

“一個逼真戰場,勝過千百次紙上談兵。”校區領導說,“課堂跟着船艇走,砥礪隨着舵盤轉。在實戰場景中,她們才能真正蛻變、成長。”

一次航海實習,突遇狂風驟雨,密集的雨點“噼裏啪啦”砸向甲板。就地停靠?還是繼續前行?學員們將目光聚焦到教員身上。“雨中練兵正當其時!”教員的語氣斬釘截鐵。

學員劉亞文穩坐駕駛臺,雨天掌舵,還是第一次。瓢潑大雨不斷衝擊着駕駛臺玻璃,剛調整好航向,一個巨浪猛撲過來,船身劇烈搖晃。“左退2,倒車減速,穩定船身。”她手上的動作越來越沉穩,越來越嫺熟。

據海圖顯示,劉亞文必須通過前方路段的狹水道,才能到達下一個停泊點。下雨天,物標定位異常困難,必須完全依靠雷達,這對學員操舵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

劉亞文抬頭掃了一眼儀表盤,握緊船舵,不斷微調,只見船艇在狹水道劃出一條銀白色的蜿蜒尾跡,500米、200米、100米……到達停靠點,安全通過!

兩年的軍校生涯,讓她們漸漸習慣了在雷雨、大霧、風暴等惡劣氣候條件下航行。

學院領導說,“真正的‘火鳳凰’,只有在驚濤駭浪的考驗中才能成熟,舵盤有多穩,戰船的航跡纔能有多遠。”告別課堂,走向軍營,“陸戰火鳳凰”從這裏跨江越海,走向遠方。

李再興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責任編輯:李再興_NBJS90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