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凱迪波瀾再起。

陳慧東CHD

記者 | 陳慧東

編輯 | 曾福斌

*ST凱迪(000939.SZ)仍深陷債務危機之中,公司內部卻已波瀾再起。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從接近*ST凱迪內部人士處獲悉,*ST凱迪技術總監、臨澧電廠法人代表李滿生已於2月21日正式向上市公司提出辭去法人職務,並辭去其所有擔任的上市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其相關職務。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考慮到李滿生辭職將爲*ST凱迪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目前,李滿生的辭職請求仍未得到上市公司批准。

公開資料顯示,李滿生於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擔任*ST凱迪副總裁,分管生物質電廠的生產經營,並於2018年10月出任*ST凱迪技術總監一職。此外,2014年7月以來,李滿生由*ST凱迪指派,先後掛名擔任了岳陽市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等48家*ST凱迪所屬全資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其相關職務。

身兼48家子公司法人職務的李滿生,曾於2019年初因“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遭常德市臨澧縣公安部門刑拘。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正是因爲李滿生在*ST凱迪此前的欠薪風波中承擔重要責任,“李滿生是管生產的老總,(*ST凱迪董事長)陳義龍要恢復生產,李滿生都辭職了,怎麼恢復生產?”上述知情人士稱,遭刑拘的李滿生於2019年農曆新年前昔暫時被釋放,隨即向*ST凱迪提出辭職,但未獲得上市公司同意,於是李滿生在2月26日的《中國商報》第6版刊登了一則請求辭去上市公司法人等職務的《聲明》。

界面新聞記者就此事致電《中國商報》網絡運營中心,該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2月26日發行的《中國商報》第6版確實刊登過李滿生上述辭職聲明。

2月26日《中國商報》第6版內容

退市壓頂的*ST凱迪早已處境艱難。作爲中國第一大生物質發電企業,*ST凱迪的主營業務生物質電廠大面積停產。據*ST凱迪2018年12月10日公告顯示,截至公告日,該公司已建成可運行生物質發電廠共47家,目前正在運行生物質發電廠11家。

“不過,就算李滿生不辭職,(*ST凱迪)也沒有辦法能夠回覆生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一是因爲沒錢,二是因爲債務凍結”。

據*ST凱迪2月22日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公司逾期債務共計119億元,最近一期經審計的公司淨資產爲106億元,逾期債務佔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比例爲112.16%。

上述公告顯示,目前*ST凱迪部分債權人根據債務違約情況已採取提起訴訟、仲裁、凍結銀行賬戶、凍結資產等措施,未來公司也可能面臨需支付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的情況,增加公司的財務費用,加劇公司面臨的資金緊張狀況。

禍不單行,滾雪球般增長的違約債務,又連累*ST凱迪的融資渠道受到嚴重阻滯,償債壓力持續增大。

據*ST凱迪2月22日披露的公告顯示,公司目前共有26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84.88億元,被凍結賬戶餘額爲2411.7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被凍結的銀行賬戶中,有部分屬於*ST凱迪首批擬出售的子公司,這對*ST凱迪此前發佈資產出售方案造成阻礙。

2月18日、19日、20日,*ST凱迪連續三次發佈提示性公告稱,由於2018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將繼續出現虧損,公司債券可能被暫停上市交易。

春節前夕,*ST凱迪再曝出存在大規模欠薪狀況,近一步“引爆”該公司的債務危機。

股價方面,*ST凱迪也早已加入“仙股”行列。由於債務違約等系列問題,*ST凱迪的股價自2018年7月2日復牌後,便迎來連續24個一字跌停,隨後更是“一跌不回頭”,股價從4.99元跌破2元。3月以來,大盤的全線飄紅似乎也和*ST凱迪無關,截至3月5日收盤,*ST凱迪報1.15元/股,跌0.86%。

危局之中,恢復旗下生物質發電廠生產成爲*ST凱迪繼續生存的一根“稻草”,而此次主管生產經營的李滿生決心請辭,是否預示着*ST凱迪恢復生產“夢碎”?

針對此事,界面新聞記者多次致電*ST凱迪董祕辦公開座機號,均無人接聽。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實控人陳義龍“長期以來對*ST凱迪的資金佔用”是該公司深陷債務泥淖的根源,且*ST凱迪與內部員工、燃料客戶的欠薪問題愈演愈烈,若*ST凱迪未能成功恢復生產,相關政府部門或將對陳義龍長期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等問題進行處理。

相關簡歷顯示,陳義龍於2013年6月至今,任*ST凱迪控股股東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凱迪集團)董事長,於2018年8月至今任*ST凱迪董事長。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在*ST凱迪欠薪問題愈演愈烈時,其全資子公司北海凱迪項目退款獲得共1.3億元的項目退款,本應用於支付該公司內部員工及燃料客戶欠付的薪水。然而,這筆退款卻被*ST凱迪財務總監“唐秀麗簽字轉走”,工商資料顯示,唐秀麗同時任中盈長江國際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盈長江)的法人代表。

上述內部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盈長江是陳義龍“在外面的馬甲”,爲其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提供便利。此外,陳義龍雖於2003年9月至2018年8月未在上市公司任職,但是*ST凱迪和凱迪集團“在一起辦公,上市公司大小決策都有陳義龍的參與,上市公司成了實控人的‘抽血’工具,再好的情況都無法生存。”

(本文來自於界面)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