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7月16日,由新浪財經主辦的中國“科”公司峯會在北京千禧大酒店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張平參與了此次峯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爲文字實錄:

現在中國面臨着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轉向高質量增長。靠什麼完成高質量轉型呢?張平表示,唯有“科”字,才能使我們在營業額下降的條件下,毛利水平不斷提高,淨利水平不斷提高,通過“科”字才能夠轉化爲高質量增長。

高質量的轉型不簡簡單單是一項科技、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要構造有媒體、有大衆、有公司、有政府一同參與的所謂創新生態整體轉型,這是新的高質量轉型的根本,不是一個政府主導的政策,也不是一個企業的發明,而是更有大衆參與的東西。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中國現在創新活躍度比我們想像的要高,因爲大家都在探索微觀創新怎麼來完成自己企業的轉型。

我們用兩個維度打造上市公司研究的體系:維度一,創新主導者,有領導者,有小巨人,有中流砥柱。維度二,同時依據創新生態,要打造創新活躍者。

整個創新的領軍者有工業富聯、京東方,這些企業是中國創新的領導者,很多其實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硬科技,像工業富聯已經從硬科技變成一個科技服務體,很多金融服務業也在科技領域高歌猛進,這些都是中流砥柱。

除了大公司分類500億,100億-500億,50億-100億,剩下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構造了創新生態的另一個層面——創新活躍者、分佈式創新的小龍頭、隱形冠軍。創新活躍度高的企業都在計算機、電子遊戲、生物、新能源領域,在這些企業中能夠看到各類行業前幾名。

具體到行業來說,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創新活躍度都不相同。電子行業創新方差非常大,而傳統產業相對來講方差較小,一步一個腳印,行業成熟按部就班往前走。中小企業創新活躍度都在9分以上,而大型企業創新活躍度有所降低,這與規模有關,因爲小企業很尋找不到方向,創新度很活躍,但差很大,有些企業基本上不幹了。

不同創新活躍度讓我們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發展,這些創新活躍的企業,很多是服務業,光大銀行、中信建投、廣發、東方財富等金融服務企業已經發現Fintech對他們的壓力,所以他們在投入方面也很大,嘉實基金作爲一個有思想的資產管理公司一直非常努力的在打造科技。我們通過不同維度進行了不同的研究。

最後,張平與大家分享了“科”+創新生態+多層次資本市場。

7月22號,中國科創板全部上市交易,證明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建設再一次走向了新的高峯。中國現在的經濟要從過去傳統的代工規模效應一步一步轉向以技術爲導向,但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整套創新生態。中國過去的技術進步主要靠縱向技術進步,政府幹預,累積一些大的產業,進行規模性的配套,進行縱向創新,但這些縱向創新妨礙了現在針對於多樣性創新、多樣性需求、多類消費者的效用選擇,這是已經很難滿足了。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縱向創新,又要向工業富聯這樣創造一類平臺,服務於更爲分佈式的技術創新。而且我們過去的創新只講物質創新,很少討論創新是服務於人的。所以中國未來服務經濟裏的創新纔是大規模的。

過去服務業是一個沒有規模效益的服務業,基於互聯網以後,服務業成爲了全球現在的貿易範圍內增長最快的行業,全球服務業過去是不可貿易行業,現在基於互聯網、知識產權各類信息服務變成了最快的可貿易部門,而且可貿易部門水平不用物流,想買一本書,直接從kindle上1秒鐘下載到你的筆記本上了。現在我們科技創新不僅僅是物質創新,而且有很大規模的創新是服務創新,服務方面的科技是服務於人的,這方面的創新是重要的。所以創新生態我們非常重視,創新科技的核心已經不是一條生產線了,而是一個創新生態,是一個科研體。歐洲提出是傳媒和公衆可參與的創新生態系統。所以這些體系都是我們現在要讓大家充分理解的。

轉型通過引入新要素組合,通過金融加速,在企業家引領下組合成新的創新,創造非線性的增長,生態構建有主導者,有多層次活躍者,構成新生態,使科技企業能夠充分在能力、數字化轉型和商業模式組合中形成新的非線性增長。最後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完成中國創新的整個轉型,迎接中國高質量的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