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滁州9月29日消息(記者王文偉)走進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一條長長的“改革大道”,從一座富有徽派風格的高大牌樓開始。

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舊貌換新顏”,從改革大道兩側的高標準農田到嶄新的農民新居,再到“朗朗書聲”的現代化學校,這裏的人們正沐浴在改革創新的“春風”裏。

如今的小崗人,懷揣夢想,敢想敢幹,在新一輪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我是足球“小將”:我有一個足球夢

靦腆的笑容、一把馬尾辮,這些特徵來自一名少年足球“小將”——小崗學校女子足球隊隊員章燦燦。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和隊友們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練習墊球。

這位地地道道的小崗女孩兒心中有着自己的小小足球夢,剛剛加入校女子足球隊不到半年時間,就和同學們一起獲得了鳳陽縣舉辦的校園足球比賽二等獎。“因爲自己喜歡足球,所以升入初中後就報名參加了校足球隊,每天利用課餘時間都會和同學們一起訓練足球,學習之餘還能鍛鍊身體。”

李雨展示自己的球技。(央廣網記者 王文偉 攝)

和章燦燦一樣,同樣喜歡足球的李雨,說起足球很是激動。“前不久我們國家的女足還獲得了亞運會的亞軍,很希望今後能夠和她們一樣。”說話間,李雨拿起手中的足球要向記者秀秀腳法,一個、兩個、三個,毫不怯場的她面帶微笑,熟練地做着墊球動作。燦爛的秋日暖陽,灑在孩子們臉上,也灑在了這個充滿歡笑的校園操場。

而就是這所坐落在全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小崗村的學校,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更是走在了鳳陽全縣前列。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校園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樂園”。

小崗學校校長邱建闖告訴記者,爲了激發同學們的興趣愛好,學校專門設立了舞蹈、武術、足球、美術等6個特色的教學班,利用課餘時間,老師都會帶着孩子們學習不同的知識,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從2016年開始至今,已經投入了290萬元興建了少年宮等教學設施,這也爲我們更好地開展特色教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就是這樣一所農村學校,在繼承和發展小崗村“敢爲人先,勇於創新”的路途中,讓每一個孩子都在校園裏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夢想。

我是種梨達人:崗上的梨花開了

2018年9月21日,在安徽小崗村首屆農民豐收節開幕式上,小崗梨園公社啓動了首批“認養梨樹”的活動,由此拉開了其共享農業和訂單農業的序幕。

時間回到2008年,江蘇無錫人黃慶昶憑藉着敢闖敢拼的勁兒,抓住了小崗村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步伐,毅然隻身一人來到了這裏,開始了自己10年的種梨生涯。如今10年過去了,這片600多畝的果園早已碩果累累,梨香滿園。

黃慶昶的梨園公社。(央廣網記者 王文偉 攝)

從2008年開始,紮根“黑土地”的黃慶昶積極引進外來品種,並結合自身特色,創新培育出了個頭碩大、味道清甜的果梨。短短4年時間,在他的努力下,於2012年1月成功註冊了小崗村梨園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果園的發展,通過流轉農民的土地,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2年後600畝的梨樹全部掛果,產量將達到300萬斤,產值將達到1000多萬元。”

如今,站在自家的梨樹前,這位“新”小崗人每天不斷思索着,如何更好地發展種梨產業?

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四產、五產”後實現田園綜合體,這些問題早已在他的心裏想過了無數次。“在小崗,就是要敢想敢幹。”黃慶昶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從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來,他分別註冊了“小崗村”、“大吉梨”、“大小崗”、“半農時代”等商標,爲今後發展整合360家農莊連鎖打下了基礎,同時他還利用互聯網+爲抓手,用輕資產、精定位、做縱深、高增長的思維模式,發展梨園公社休閒連鎖農莊。

如今,在小崗,如梨園公社一樣的發展模式比比皆是,而它也是小崗村招商引資,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的夢想就是把‘大小崗’的農業休閒模式輸向全國。”

蒸米我在行:爲了這碗飯喫的更好

連着穀皮一起蒸煮的米飯你見過嗎?然而,就在鳳陽小崗村不僅能親眼目睹還能品嚐到它獨特的味道。

張紅國,地地道道的小崗村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今他有了一個新的頭銜:“家家樂米業創始人。”

走進他的供銷合作社超市,濃濃的米香撲面而來。桌上擺放的一碗碗白米飯正是張紅國主打的品牌:“大包乾”蒸穀米。說到蒸穀米的好處,他如數家珍。

“大包乾”蒸穀米是鳳陽縣家家樂米業的核心科技產品,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蒸煮的過程。在張紅國看來,只有將家鄉的大米再次加工,不斷創新,具備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競爭力才能獲得認可,才能把家鄉的品牌打出去。“我們一直注重創新,爲了提供更加綠色的健康蒸穀米,還和安徽科技學院、江南大學等合作,共同研究開發。”

有了線上的銷售渠道,線下的收購鏈也要拉長,爲了和村民共同致富,張紅國與12家合作社開展了對接,並且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渠道作用,力爭早日提升品牌價值。“從自己的家鄉收購糧食,我放心,有了好米纔會有後續的好銷售,不久前,我們還開通了三家線上門店,短短數月,已經積累了上千粉絲,每月均有幾十到100單不等。”

如今,張紅國“做好一碗米”的創業夢想似乎正是對40年前父輩們爲了一碗米“身先士卒”的最好回應。而無數個張紅國們正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憑着敢想敢幹的小崗精神,續寫着父輩們敢爲天下先的珍貴品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