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着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部分中國科技股受到了市場關注。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大型科技股中,京東(NASDAQ:JD)表現最爲糟糕。其股價今年迄今下跌超過40%,幾乎回吐了過去兩年的所有漲幅。

  行情來源:英爲財情Investing.com

  今年中國科技巨頭普遍疲軟,但除此之外,作爲僅次於阿里巴巴(NYSE:BABA)的中國第二大電商公司,京東自身也存在不少特定的問題,正在打擊投資者的信心。此次導致京東股價從高位下落的主要有兩大催化劑。

  大舉投資損害公司盈利

  京東在截至6月份的季度財報令人失望,並且對今年剩餘時間的業績預期疲軟。這表明中國電商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京東的影響超過分析師預期。

  上季度京東持續經營業務的淨虧損激增至22億元人民幣(合3.19億美元),遠高於分析師的預期。京東預計,本季度的銷售額在1045億元人民幣和1090億元人民幣之間,這一範圍也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

  該公司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的利潤未達到預期,令投資者擔心其低迷情況可能持續更長時間。抑制京東利潤率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其大規模的線下擴張。京東首席財務官黃宣德將2018年稱爲公司物流部門的“投資年”,旨在建造更多的倉庫、獲得新技術。

  京東與阿里巴巴的最大區別在於,京東在平臺上銷售的大部分產品都是自營的,並且需要通過其物流部門來處理發貨及物流任務。

  在中國,京東相當於亞馬遜(NASDAQ:AMZN)、聯邦快遞(NYSE:FDX)和Visa(NYSE:V)的綜合體。在截至6月30日的一年中,約3.138億購物者通過各個平臺訂購了超過215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大部分都需要通過京東控制的1160萬平方米倉庫。

  京東旗下的物流公司已獨立運營,說明京東正在押注這種商業模式,並預計這個物流子公司將產生足夠的收入,最終可以提高其盈利能力。這種模式需要大量的投入、長期的時間才能產生利潤。在此之前,京東股價的表現可能仍然落後其同行。

  掌門人劉強東帶來的風險

  本月初,京東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美國在明尼阿波利斯受到強姦指控並一度被捕,雖然之後他被釋放並返回國內,但指控的最終結果仍然懸而未決。這起事件提醒了投資者:劉強東對於公司事務的絕對掌控是一個持續的風險,也是對公司股價的拖累因素。

  通過佔比極高的投票權,劉強東維持着對京東的嚴格控制。他持有的15.5%股權代表了79.5%的投票權,這種雙重股權結構意味着其他董事會成員未經他的批准不能召開會議。

  試想一下,如果劉強東必須在美國服刑,公司的增長計劃將會發生什麼變化?誰將負責其戰略方向?劉強東一直是京東在海內外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他成功吸引了部分全球大型公司相信他提出的願景,這些公司包括騰訊(OTC:TCEHY)、沃爾瑪(NYSE:WMT)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L)。這些國際運營商持有京東的大量股份。

  然而,如果京東沒有進行公司層面的重大改革,投資者最好避開這隻股票,尤其是不少其他的中概股能提供更好的風險回報。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是,劉強東在京東的投票權削減至50%以下,並任命一名二號人物來減輕公司絕對領導權帶來的風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