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出现了部落群居,人们推选出部落中的领导,带领族人排除艰难,更好的生活下去,尧舜等都是部落中的首领,部落的出现证明了人类的群居性,许多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部族的帮助下却能做到,而且出现了最早的血缘关系,社会开始初步形成。

起初部落首领任命都采用禅让制,顾名思义就是老首领在部落中选择能力出色的人接班,上古时期都采用这种制度,尧舜禹等人皆是如此,在去世以前都会定好人选,主动把位子让给下一个人。

不过禅让制也有不同的说法,并不是把部落首领的位子让给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禅让”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位置让给同一个族群中的人,另一种则是让给外姓人,就像尧传位给舜就属于这种。

为何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远古时期从皇帝开始,禅让都是心甘情愿的退位让贤,当时的人很纯粹,并不会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与封建时代的禅让相比大有不同,封建时代大多出于无奈,为了活命或者是各种原因被迫交出权力,这也是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尧舜等人被当做圣贤,流芳百世。

这些人的胸襟是何等宽广,纵观整个上古时期,禅让的人多半是因为子嗣没有才能,因此才把权位交给能力更突出的人,好让他们继续带领部族,继承者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品德可以服众,是所有人都一致推举出的人才。

都知道权势自古以来就令人着迷,看看那些争权夺势的惨剧,父子相争,手足相残,足以见得权势是多么诱人,荣华富贵都少不了,不过在远古时期并没有那么多的娱乐生活,也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被推上领导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对很多人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开心的事,甚至那个位置似乎没有一点吸引力,被选中的人往往会百般推辞,这又是因为出于原因呢?

为何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用于考证的资料并不多,《后汉书》中表示,尧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才能,于是就想把帝位让给有才能的人,尧听闻巢父素来有才能,就想把位子让给他,哪成想巢父听完以后如临大敌,极力推脱自己没有能力,只好作罢,见到巢父没有任何意愿,又找到了许由,许由直接藏了起来,跑到别的地方安心种地为生。

这些上古圣人面对禅位的时候,纷纷躲避,现在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种是出于谦虚,在这些圣人眼中,如果接过了权力,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部落,整个国家的主心骨,这些人都担心自己才能有限,承受不住这样的负担,从这也能看出,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心中所想最重要的还是集体利益,不过这种想法也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相关。

为何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上古时期人心都是纯粹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明争暗斗,不过那时就出现了气节崇高的人,后世自然也有,那些对权力丝毫不动心的人,往往隐居在深山,过着逍遥快活,与世无争的日子,即便朝廷多次派人去请,几乎没有人会出动,虽然身在深山中,名声却传遍了天下。

汉朝时期曾有个名叫张升的人放着大官不做,坚持辞官还乡,史书记载张升自幼好学,并且狂放不羁,与人交往从来不问出身,对于朝中贪污受贿的事情看不过眼,不想在这个大染缸中继续待下去。

于是张升辞官回家,返乡途中遇到了几个朋友,几个人谈心的时候说起当今的局势,都认为是奸佞纵横,结党营私,到处都是争斗,张升说到激动时竟然大声哭了起来,此时一个老人路过,留下了:“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罗网高悬,去将安所?”几句话以后,飘飘然就离开了,留下了几个不明所以的人。

为何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很快张升等人就参透了其中的意味,这番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无论是龙还是凤,都应该隐藏自己的锋芒,不然就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陷入天罗地网当中,”这句话也是在说当时的朝廷,就像一个大圈子一样,身在其中的人如果不懂为官之道,必定会下场凄惨。

还有一次皇帝出游,周围的百姓都去围观,唯独一个老农坐视不理,随行的官员感到诧异,前去询问,“天子亲自到场,大家都去观摩,为什么只有你没有任何行动呢?”老人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就在官员将要动怒的时候,老农说出了一番高深的道理,他说:天下为什么会出现天子呢?是为了“乱”还是为了“治”呢?百姓都要听从太子的命令,又是否符合规矩呢?”官员们听完之后纷纷低下了头,认真思考老农话中的内涵。

为何上古时期都不愿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只是个例,从中也能看出隐士高人数不胜数,他们懂得大道理,却甘愿平凡,远离政治漩涡,却心怀天下,看惯了世俗争斗,权势对他们来说早就没有了吸引力,这也是成为圣贤的一个重要前提,反过来说又有多少人在权力面前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呢?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禅让制》、《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