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那些为了买最新款的手机去借高利贷,甚至裸贷的年轻人,我都忍不住想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让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明明没有消费能力,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得到最新款的手机。

靠着网上有限的公开信息,我的疑问可能得不到正面回答。但最近发生在我5岁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算是侧面回答了我的问题。

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我和他约定,压岁钱是他一年的玩具钱。得到我的完全授权后,他的土豪本质暴露无遗,每天都在买玩具,直到剩下最后的100块。他想买的新玩具要399块钱,但他钱不够了。

我以前给他介绍过存钱和借钱的概念,他已经在我这存了一半的压岁钱,还买到期不能动。他提出要我借他300块,等他存的钱到期了还我。我狮子大开口,要他200块的利息,他一直犹豫不决,觉得我的利息贵。最终,他放弃了借钱,把这个玩具列到了儿童节的礼物清单里。

说实话,在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借高利贷的年轻人的影子。我有些明白了,那些年轻人的父母,可能从来都没有跟他们聊过关于钱的话题,所以他们才会陷入迷茫,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忽略了付出的代价。

小小的零花钱,作用可不简单,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晚了

很多的父母都不会主动和孩子探讨关于金钱的话题。对所有家庭来说,不管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金钱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有钱的父母,几乎每天都为孩子设定消费限制,他们决定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或什么时候不再给孩子花钱,更多取决于情绪,而不是出自财务上的考虑。相对不太富裕的父母,在尽可能满足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通常对日常开销精打细算。如果孩子提出”为什么家里没有更多钱“的问题,他们则难免百感交集。

这种现象让犹太裔父亲罗恩·利伯百感交集。罗恩·利伯是位美国作家,倾力研究儿童教育和金钱的课题。他通过十余年的采访、调研,并结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理财专家的研究成果,写了《反溺爱》,这本书颠覆了很多父母的传统认知。父母不跟孩子谈钱,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万恶”的金钱影响,但事实上,越不和孩子谈钱,越是害了孩子。《反溺爱》告诉我们,跟孩子一定要谈钱,谈钱就是谈价值观。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孩子谈钱,让孩子管钱,可以培养孩子的金钱观,让孩子更自控,更乐观,更坚毅。

小小的零花钱,作用可不简单,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晚了

01 和孩子谈钱,刻不容缓

为什么一定要和孩子谈钱?现代社会中,钱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很多父母认为,涉及到钱的问题太复杂,我只要负责给孩子花钱就行了,孩子小,没必要这么早就接触。看起来是保护孩子,实则不然。

美国的财务顾问裘林·戈弗雷说,“孩子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在电视与平板电脑上看到五花八门的东西。如果你幻想能用什么方法保护孩子,就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这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让孩子和金钱隔离,并不是好办法。一旦孩子有了钱,或有了独立支配金钱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失控,因为他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就像我第一次掌管压岁钱的儿子一样,初掌财务大权,几乎每天都在买新玩具,直到倾家荡产。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很难收手了。如果说,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那让这个经历发生在家庭中,而不是社会上,不是更好吗?

所以,一定要和孩子谈钱。和孩子谈钱也不难,不需要像教授一样,给孩子讲货币政策,讲金钱的流通。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改变传统的观念,让孩子走出保护圈,接触到真正的世界,开始了解金钱,支配金钱,最终能掌控金钱。

小小的零花钱,作用可不简单,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晚了

02 一钱多用——小小零花钱,作用不简单

什么时候开始给零花钱呢?罗恩·利伯认为,最晚是一年级,越早开始越好。

在《反溺爱》中,罗恩·利伯建议,引导孩子把零花钱分类管理,放到三个罐子里,分别用于消费、储蓄和捐献。这三种分类,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把钱分成三份,但对孩子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消费的部分,是让孩子明白,钱可以满足当下的需求,但在欲望面前,钱总是有限的,要学会延迟满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利用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聪明的消费,善于利用多种渠道,买到性价比最高的那一款。

比如,我5岁的儿子已经开始自己盘算,在某东、某宝和商场之间比较,有的快递慢,需要等几天,价格便宜,有的可以直接买回家,但价格高。

储蓄的部分,是让孩子学会为未来打算。储蓄,可以让钱增值,可以帮自己实现更大的目标。为了让孩子对储蓄产生更直观的印象,父母可以给孩子储蓄的部分支付较高额的利息,让孩子体会到储蓄的乐趣,也有为目标努力的更大动力。

捐献的部分,是让孩子懂得感恩和付出。作者罗恩·利伯是犹太裔美国人,受宗教、免税等政策影响,捐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考虑到中美国情的不同,捐赠的部分可以作适当调整,比如作为孩子给家庭成员买礼物的支出,让孩子有机会体会到付出的快乐。

小小的零花钱,就能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收获耐心、爱心,懂得感恩,懂得为未来盘算。

小小的零花钱,作用可不简单,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晚了

03 对钱的掌控能力,决定着幸福感

罗恩·利伯说,谈钱就是谈价值观。通过谈钱,让孩子支配钱,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和孩子谈论工作的意义,谈论付出的快乐,都是在给孩子塑造他的价值观。

《反溺爱》中指出,“有关金钱的问题和价值观有关:零用钱和耐心有关,捐献和慷慨有关,工作和毅力有关,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妥协或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节俭和精明有关。”

通过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让孩子远离金钱运用的盲区,成为高财商的人,避免日后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发生不只是因为穷,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做好规划。

很多的成年人,依然是月光族,等着发工资还信用卡,还花呗,甚至有高额利息的消费贷款。如果他们能够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合理的做好资金规划,生活也不至于如此慌乱。规划不用太复杂,就像孩子的零花钱一样,把每个月的收入固定分成3份,一份用来消费,一份用来储蓄,一份用来捐献或购买保险。能坚持这样做的成年人,在现代社会都能算得上高财商了。

一种是朝不保夕,拆东墙补西墙,一种是合理规划,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哪种生活幸福感更高呢?对钱的掌控能力,决定着人生的幸福程度。

小小的零花钱,作用可不简单,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晚了

人对金钱的掌控能力,不是和身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凭空而来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开始支配金钱,他肯定会犯错,他也会陷入迷茫,但犯错的时间越早,试错成本越低,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越小。让他把该走的弯路在父母的监护下走完,用最小的损失换来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很合算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谓的计深远,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金银财宝,而是让他具备管理金钱,规划自己生活的能力。金山银山,总有花光的那一天,而对金钱,对生活的规划能力,才是能让生活获得长久幸福的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