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陸兵由加拿大第4、第6兩個旅(4961人)、157名英國海軍陸戰員組成,另有一支50人的美國偵察破壞“別動隊”分隊,考慮到德軍海岸防線的完備性,還特別派出了一個皇家坦克團(實際上是營級單位,主要裝備48輛“丘吉爾”步兵坦克和一些保障車輛)提供支援,算是開戰以來英軍裝甲部隊在兩棲作戰行動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運用。顯然,迪耶普登陸戰的失利表明,常規設計的坦克在高強度的兩棲登陸作戰中,如果沒有專門的救援保障車輛,裝甲集羣難以發揮應有的戰場價值。

研發背景

事實上,在這些少壯派的腦海中,與“看得見、摸得着”的戰鬥性能相比,現代坦克的耐久性在戰役上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或者還可以說更重要一些。從“現代戰役”的發展和“現代戰役”的規模看,這點特別重要,然後卻又最易被人們所忽略。爲了進行比較,我們可參考1918年8月8日交戰(所謂古羅馬大道交戰)的戰役發展過程情況。這次戰役中,戰役日參戰坦克數量與預定參戰數的對比是十分清晰的:8月8日 415對430 ;8月9日155對300 ;8月10日 85對225;8月11日 38對175;8月12日 6對120 ……設想每個戰役日被敵人炮火摧毀的坦克平均佔25%(按此比例遞減。這個設想僅考慮了坦克被敵人炮火摧毀的數字,因此設想第一日損失了約100輛,指的是被炮火摧毀數。但實際上此日損失了大約250輛(應是260輛),約160輛則因技術條件,即履帶和發動機的耐久性問題拋了錨。至戰役第五日只剩下120輛坦克,也就是最後能夠參加戰役的數字。那麼由此可見,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的勤務保障,儘可能地恢復因戰損或是非直接戰鬥原因而退出戰鬥的坦克,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特別是對於打算將坦克由軍艦送入灘頭、遂行兩棲登陸作戰的想法而言,這個問題就更爲突出。由於戰鬥樣式的限制,要將完好的後備坦克送入灘頭,其難度要比陸上戰鬥高得多,數量卻要少得多。也正因爲如此,在某些英國軍人的大膽設想中,對用於兩棲作戰的特種工程保障車並非沒有考慮。這樣一種裝備的存在,顯然對提高前線坦克羣的完好率是有幫助的。

可惜的是,1931年的財政危機嚴重限制了英國的軍費開支,大大阻礙了進一步的創新和實驗。更何況,由於“灘頭工程保障車”的設想過於“細枝末節”,其重要性被官僚機構大大低估了,軍火生產商也因看不到明確的市場前景,缺乏熱情生產這種技術上較爲複雜的特殊裝備用於出口市場(技術上較爲複雜也就意味着研製成本的投入要加大,商業風險提高了)。結果,在整個兩次大戰之間,雖然英軍內部的某些人士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對“灘頭工程保障車”的軍事需求,可實質上的行動卻幾乎沒有——除了利用“維克斯”底盤的工程保障車,在海灘上參加了幾次規模有限的演習,積累了一些經驗外,真正的收穫只是理論上的。不過,隨着世界再一次捲入全面戰爭的車輪,情況很快又發生了變化。這場戰爭的一大特點,是一開始海戰便與陸戰連爲一體,兩棲登陸作戰成爲連接海陸戰場作戰的主要樣式,坦克也“自然地”出現在兩棲登陸部隊的戰鬥序列中。以1940年4月開始的納爾維克登陸戰役爲例,4月28日,法軍第342、343兩個獨立坦克連(第342坦克連裝備15輛“霍其開斯”H39輕型坦克,第343坦克連裝備15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伴隨第1阿爾卑斯師的3個營登上了納爾維克北部的一處海灘,到5月13日,這支裝甲部隊又在納爾維克北部的另一處海灘實施兩棲進攻,德軍沒有料到上岸的法軍會有坦克支援,倉促構築的海岸防線被輕易突破,被迫向維克維爾市區方向撤退。納爾維克一戰,雖然最後盟軍以戰略層面失敗的結局收場,但將裝甲力量用於兩棲登陸作戰的實踐卻獲得了成功。

納爾維克戰役之後,無論是歐洲還是太平洋戰場,兩棲登陸作戰成爲最普遍的戰鬥形式之一。據戰後統計,從1940年到1943年年底,歐洲和北非戰場的英軍,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小規模兩棲登陸行動(連營級突擊隊),每一個月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團/營級突擊隊),雖然並非每次兩棲登陸行動都有裝甲力量的參與,但將坦克投入兩棲登陸作戰的例子仍然是極多的。這其中,給予英軍印象最爲深刻的當屬1942年的迪耶普登陸作戰。迪耶普位於法國西北部海岸,易守難攻,只在懸崖峭壁間有一個狹隘的地方可供登陸。德軍在迪耶普的對海防禦相當嚴密。盟軍實施這次登陸作戰的目的:一是給德軍一定程度的打擊,樹立盟軍的信心;二是檢驗盟軍兩棲作戰的方法,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爲爾後實施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做準備。爲此,盟軍動用了相當多的兵力實施作戰,其中海軍兵力由8艘驅逐艦(擔任掩護和火力支援)、9艘登陸艦(負責運送登陸部隊)、39艘炮艇和摩托艇、2艘輔助船以及179艘登陸艇組成,共計237艘艦船;登陸兵由加拿大第4、第6兩個旅(4961人)、157名英國海軍陸戰員組成,另有一支50人的美國偵察破壞“別動隊”分隊,考慮到德軍海岸防線的完備性,還特別派出了一個皇家坦克團(實際上是營級單位,主要裝備48輛“丘吉爾”步兵坦克和一些保障車輛)提供支援,算是開戰以來英軍裝甲部隊在兩棲作戰行動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運用。

​遺憾的是,作爲整個戰役的一個縮影,這個本來被寄予重望的裝甲單位,其命運只能用悲慘來形容。登陸部隊主攻登陸羣分爲兩波,第一波包括2個團和30輛坦克;第二波由1個營和14輛坦克組成。由於大部分德軍岸炮均沒有遭到破壞,正面登陸集羣遭遇極大困難。英軍驅逐艦火力太弱,施放的煙幕反而使得登陸區域一片模糊,看不清登陸地帶和打擊目標。第一波作戰羣的登陸艇和坦克在德軍火力網中向前猛衝,很多“丘吉爾”一開出登陸艇,就陷入灘頭的海水中動彈不得,不是被擊毀就是被放棄,最後只有3輛坦克通過海灘,衝上濱海大道,一些加軍士兵與3輛坦克配合,打死了一些德軍,還擊毀了幾門反坦克炮,但坦克炮彈打完後,不得不退回海灘,然後在那裏徘徊不前,直至被擊毀。整個迪耶普登陸作戰,加拿大部隊損失3363人,英軍傷亡247人,約有2200名盟軍官兵被俘。英國海軍損失驅逐艦1艘、登陸艇33艘,死傷550人,英國空軍損失飛機106架,至於參戰的坦克更是全部損失掉了——大部分在灘頭因淤陷被擊毀、擊傷或是放棄,少部分爬過灘頭後,在淺進縱深被擊毀。這個結果簡直是令人沮喪。顯然,迪耶普登陸戰的失利表明,常規設計的坦克在高強度的兩棲登陸作戰中,如果沒有專門的救援保障車輛,裝甲集羣難以發揮應有的戰場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迪耶普登陸作戰實際上是未來更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的一次預演。無論是在歐洲對“軟腹部”意大利狠狠地刺上一劍,還是從法國海岸對法西斯施以重拳,要開闢“第二戰場”,將納粹踢回老家,兩棲登陸作戰都是唯一的選擇。然而,迪耶普的灘頭留給人們一幅噩夢般的情景——燃燒的登陸艇,喪失戰鬥力的坦克和橫七豎八的士兵屍體。在這種情況下,爲兩棲登陸部隊研製生產一種專門用於灘頭救援保障的履帶式裝甲平臺,也就順理成章地提上了英軍參謀部的日程。1943年3月,賦閒已久的英軍裝甲兵傳奇性人物霍伯特將軍,迎來了他軍事生涯中柳暗花明的日子(霍伯特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不但有超前的思想,而且還不斷努力將這些想象變成現實)。英國新任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將軍主動召見他,問他是否願意指揮一支“特殊的裝甲部隊”。在得到了肯定的答覆之後,霍伯特出任英軍第79裝甲師師長。這支部隊正是英軍爲反攻歐洲大陸而精心準備的一支祕密部隊。霍伯特的任務就是爲登陸戰準備一批“特殊的坦克”。在接到任務後,他指揮的第79裝甲師夜以繼日地試驗和改裝着五花八門的裝甲車輛,而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車輛中,用於執行灘頭救援和其他勤務任務的BARV灘頭裝甲工程車保障車也位列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