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採購醫保支付標準出臺 倒逼未中選藥品降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導讀

受《關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醫保配套措施的意見》影響,量外市場或被進一步壓縮,未中選品種的醫藥生產企業直接面臨量價雙重壓力。

3月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了《關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醫保配套措施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醫保支付價、加強回款、任務獎懲等具體措施。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基本醫保用藥範圍管理的思路與措施也在探討研究中。

實際上,自新的國家醫療保障局組建後,醫保支付標準成爲關注的重點,其調整也將直接影響醫藥行業市場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國家醫療保障局也明確對未中選藥品價格有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將持續倒逼未中選藥品降價,尤其是過專利期原研藥。民生證券則直接指出,受《意見》影響,量外市場或被進一步壓縮,未中選品種的醫藥生產企業直接面臨量價雙重壓力。

  規範相關配套措施

3月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醫保配套措施的意見》,將對試點地區集中採購中選品種實行醫保基金預付政策、醫保支付標準與採購價的協同、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建立醫院集中採購考覈機制等。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陝西省。

《意見》指出,試點地區醫保部門根據集中採購中選藥品的採購價格、各醫療機構與企業約定的採購品種及採購數量測算帶量採購藥費金額;在醫保基金預算中明確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藥品專項採購預算。

與此同時,醫保經辦機構在試點工作正式啓動前,按照不低於專項採購預算的30%提前預付醫療機構,並要求醫療機構按合同規定與企業及時結算,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鼓勵醫保經辦或採購機構與企業直接結算或預付藥款。

《意見》也明確將4+7集採中選價作爲醫保支付標準,支付標準以內部分由患者和醫保按比例分擔,超出部分患者自負。

西南證券分析稱,本次國家醫療保障局明確了醫保支付價、加強回款、任務獎懲等,態度十分明確且整體嚴於上海版本,略超市場預期,還需繼續觀察試點省份的落實情況。

民生證券則認爲,從現有的量價掛鉤體系來看,在市場化因素外,醫保支付標準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頂層設計意圖,並認爲這也是藥品價格市場化探索的一步,支付價的形成有望在品種擴大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合理的形成機制。

作爲能夠直接影響藥品價格的關鍵因素,醫保支付標準的調整實際上是發現藥品的真實成本,從而引導價格的合理形成,這也將直接影響醫藥企業的生存狀況,爲此醫保目錄的調整也是被關注的焦點。

3月3日下午,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在“部長通道”中表示,中央已經明確2019年的任務,即要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現正在全力以赴抓緊工作。

“首先,要改革我們現行的醫保目錄管理辦法,要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要啓動2019年目錄調整工作,我們預計這項工作9月份完成,因爲涉及的面比較多,涉及到藥品的量也比較大,任務還是比較艱鉅的。”胡靜林指出。

3月4日,在2019“聲音·責任”第十一屆醫藥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優化國家基本醫療保障藥品目錄。確保有限的醫保資金用於治病救命。根據有進有出動態調整的原則,淘汰那些安全性和療效不好的藥物,讓更多新藥,包括2010年以來新批准的中藥新藥進入目錄。低價藥可以全額支付,價格高的可以降低支付標準。”

對於醫保目錄調入和調出的標準,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認爲,對於那些有價值的醫療項目包括藥品應該調進醫保目錄。同時,那些經過臨牀綜合評價,藥物經濟學評價,或專家共識,認爲與同類產品比,性價比並不高,甚至是排在非常後面的產品就應該調出。

  倒逼未中選藥品降價

按照國家醫療保障局配套文件,原則上,4+7帶量採購中選價,即爲與通用名同品規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

同時,對部分價格與中選藥品價格差異較大的藥品,國家醫療保障局要求,試點地區按“循序漸進、分類指導”的原則,漸進調整支付標準,在2-3年內調整到位。

對於非中選藥品2018年底價格爲中選價格2倍以上的,2019年按原價格下調不低於30%爲支付標準,並在2020年或2021年調整到以中選藥品價格爲支付標準。鼓勵非中選企業主動降價,向支付標準趨同。各試點城市也可在綜合考慮本地實際的基礎上探索通過調整個人自付比例等方式,引導患者使用中選品種。

非中選藥品2018年底價格在中選價格和中選價格2倍以內(含2倍)的,原則上以中選價格爲支付標準。低於中選價格的,以實際價格爲支付標準。

民生證券通過對比集採中選價和非中選藥品的價格,預計約半數的非中選藥品價格在2倍以內,意味着這部分品種將不存在過渡期,價格快速承壓。整體來看,未中選品種倒逼式降價勢在必行,部分企業的產能或加速出清。

在4+7帶量採購試點中,除了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片和中美施貴寶的福辛普利鈉片,其餘的原研藥均未中選,這些藥品很多雖然過了專利保護期,但在中國沒有遇到專利懸崖,銷量和價格都一直保持高位,將成爲下一步降價的重點。

不過,4+7帶量採購倒逼效應在逐漸顯現。3月4日,浙江省藥械採購中心發佈公告顯示,禮來主動申請下調其在浙江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的價格。

PDB藥物綜合數據庫顯示,截至目前,培美曲塞在國內共有42家企業獲批上市,在2018年Q1~Q3中主要被豪森、齊魯、禮來和揚子江佔據。而在第一批“4+7”國家帶量採購中卻被市場佔有率不足1%的四川匯宇拔得頭籌,以810元/支(100mg)和2776.97元/支(500mg)中標。

業內分析人士稱,禮來主動要求加入“4+7”這場戰局,是國家引導的專利懸崖開始顯現,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原研企業調整價格,爲中國醫藥產業提供絕好的發展機遇。

不過,毛宗福也直言,目前大衆的承受力以及醫保基金籌資水平還不是很高,因此醫藥企業需要對整個市場和政策的走向有一個正確的預判。生產工藝落後、產品含金量低的企業要儘早做好轉型準備,積極參與創新研發,我國大部分仿製藥企業要通過兼併重組,擴大產能規模來降低成本以換取利潤空間。

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則指出,如果醫保政策不發展,其直接影響的將是我們下一步創新的發展。“儘管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解決患者繼續的問題,但因爲有最大的腫瘤患者基數,如果把最新的技術都納入進來,國家兜底應該還有很大缺口,爲此發展商業保險也是迫在眉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