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傍晚,著名懸疑作家那多,出現在錢江晚報主辦的“錢報讀書會·IP風雲錄” 活動現場。

  那多不喜歡拍照,現場海報上的照片已有些“年頭”,看上去與本尊,判若兩人。這一次,他帶來了長篇犯罪懸疑小說新作《十九年間謀殺小敘》(人民文學出版社)

  目前豆瓣評分8.4分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是那多創作時間最長,同時也是他最滿意的作品。爲什麼他由科幻、輕鬆、歷史、愛情等多樣化的寫作風格,轉向如此沉重的寫作路線?

  在錢報讀書會開始之前,本報記者對那多進行了獨家專訪,原因,竟然是親人的離去。

  儘管《十九年間謀殺小敘》纔出版不久,讀者已經關心起那多下一部作品來。

  他將在明年下半年出版“那多手記”系列最新作品,該作品的主題爲“廢墟”,靈感同樣來源於那多的生活,講的是真實廢墟和網絡廢墟的故事。

  目前,那多正在創作另一部以真實案件爲藍本的小說,計劃於今年內收尾。

  將真實案件

  作爲長久的創作點

  “我從小是個特別好奇的人,這種好奇體現在對世界和宇宙的各種想象和探尋。於是便有了我最爲人熟知的軟科學類‘那多手記’系列作品。我一直以爲我看清了世界,但三十歲之後,我發現自己有很多很多錯覺,世界並不是我看見的樣子。”

  他把這種“錯覺”理解爲“生活舒適區”——“這是一個越來越讓我們活在自己舒適區的世界,看似看到很多東西,但其實我們的視線越來越窄。”

  2012年,那多父親、被譽爲“新概念作文之父”的上海文壇重將趙長天被診斷出惡疾,不久後去世。爲從喪父之痛中走出來,那多開了一家“趙小姐不等位”餐廳,成爲網紅餐廳的“鼻祖”,還一連開了好幾家連鎖店。

  “2004年我從報社辭職,之後八年一直是全職寫作者,跟社會的聯繫就斷了。父親的離世,讓我以一種最激烈的方式重入社會。”

  如今,提到已經結束的餐廳生意,那多也會開玩笑說:“如果可以重來,我大概只會開一家餐廳。”

  這段經歷對那多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隨着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閱歷的豐富,那多的“好奇心”,漸漸從外部世界轉向了真實社會,轉向了對人性與情感,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2015年那多結束一切生意,重新迴歸全職文字者的身份。

  現在,那多已經決定將真實案件作爲長久的創作立足點,“能夠在感情上打到我的,不能是單純血腥與殘酷。總的來講是能讓人覺得唏噓,或者看着會覺得心裏堵得慌的案件。”那多說。

  比起推理

  他更重視人心的變化

  《十九年間謀殺小敘》開篇以剛進入醫學院委培班不久的主人公柳絮爲第一視角展開敘述。她的好友,全班最貌美最優秀的文秀娟,正受到看不見的死亡威脅。而謀殺者,就暗藏在與她們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之中……19年後,意外重見天日的十幾封“謀殺者”之間來往的書信,串起了一樁又一樁的謀殺事件……

  “書我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因爲實在太惡毒了!”現場,一些已經看過書的讀者忍不住向那多抗議起來。

  在大家觀感最深刻的“真實感”上,那多下足了功夫。

  小說雖然是2012年纔開始動筆,但真正的準備工作,早幾年就開始了。

  因爲主人公的醫學背景,那多請教了不少醫學專業的粉絲及醫生朋友。

  “我會問一些非常細的問題,包括刀割開皮膚是什麼手感?屍體泡在福爾馬林裏是什麼樣子?我需要細節在我寫的時候能看到它,然後儘量把我看到的東西寫下來。我置身其中,不是旁觀者。我看見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爲什麼要說這句話,寫作的過程就是一本書在我面前慢慢展開的過程。”

  另外,那多的創作靈感,還來自身邊人的真實感受,比如他的夫人。“我太太是一個不怕鬼的人,說鬼故事沒有用,她怕真的壞人。我們討論什麼情景特別嚇人,她說如果半夜醒過來,發現老公在廚房磨刀,她會覺得特別堵人,我就把這個細節更加合理化地寫到了小說裏。”

  那麼,正如現場讀者問到那多的,“你會擔心故事太過殘酷和沉重嗎?”

  “我是個性格開朗的人,作品中會有希望和光亮,不會是全是黑暗的。你看到最後就會發現,我其實是留下光的,留下了一些溫暖,讓人有信心的東西。”那多的劇透,給沒有看過書的讀者喫了一顆定心丸。

  “所以我會去思考一個人是如何變成這樣?他的生長環境是怎樣?當他心智成熟進入社會後,又會怎樣去反思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這是那多在創作《十九年間謀殺小敘》時的着力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