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人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通过这一粥一食将爱和能量代代相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送粥:情暖游子心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一那年,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只身在外,我吃不惯大学食堂里的饭菜,时常想念妈妈和她做的饭菜,而妈妈也记挂着我的饮食起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每在家,妈妈端给我的每一碗粥都不冷不热、温度适中,于是,我从小养成了端起碗就吃饭的习惯,以致于在外求学那几年,我经常被食物烫伤嘴巴。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43851af6c2e4ac9a3aec792693d70c2\" img_width=\"399\" img_height=\"256\" alt=\"一碗粥的距离\"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清晨,一股浓郁的粥香将我从梦中唤醒,我起身来到厨房,妈妈一边煮粥,一边柔声提醒我:“快去洗漱、粥就快煮好了。”我洗漱后看到餐桌上白瓷碗里的粥正蒸腾着热气。窗外,整座小城笼罩在朝晖中、沐浴在晨露里。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晨兴》,“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我坐下来,用勺子慢慢搅动着粥,那来自米粒深处的香味,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春天的田野里,喝一口,黏稠润泽,唇齿留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碗粥,就是人间烟火的浓缩。伴随着一日三餐、一粥一饭,一家人的感情日益浓郁,家庭日益温馨,而我日渐成熟。品粥的过程能让人感悟生命、感知幸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食粥:感恩家人关爱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宋陆游有诗《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古到今,粥一直是最家常的饭食。我极爱喝粥,无论是简单素净的清粥,还是款式多样的杂粮粥,都让我欲罢不能。爱粥,不止爱粥的美味,更多的是食粥带给我的那些美好记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咿呀学语的时候,坐在摇床上,被奶奶一勺一勺地喂着米粥,奶奶哼唱着歌谣,温柔地看着我,那充满爱意的眼神,至今依然温润我心。上学后,在寒冬腊月的清晨,那香喷喷的冒着热气的红薯粥总能把赖床的我从被窝里拽出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你一碗我一碗,吃得鼻尖都沁出细密的汗珠,温暖在周身四溢。如今,注重养生的妈妈潜心研究营养学,为我们量身熬制各种各样的药膳粥:去湿健脾的红豆薏米粥、养胃补血的首乌粳米粥、补气抗疲劳的人参山药粥等。傍晚,每当我疲惫不堪地推开家门,喝上一碗温度适中的药膳粥,便精神抖擞起来。药补不如食补,天天粥饭伺候,必定周身舒坦、容光焕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最好的生活是有人陪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下班归来,一家人围坐一桌,三四双碗筷,数道家常菜,夕阳的余晖打在冒着一丝热气的白瓷碗上,我端起碗凑到嘴边,粥的温度刚好,此时的我,内心安定祥和、充满力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物换星移,25年的时光一晃而过。那一碗碗腊八粥带来的温暖帮我抵御了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严寒,一碗碗清热解暑的绿豆百合粥伴我度过酷暑难耐的夏天,一碗碗碧绿的猪肝菠菜粥让我感知万物复苏的春天,一碗碗晶莹剔透的雪梨银耳粥带我品味硕果累累的秋天。冬去春来,这些粥如同色彩斑斓的花朵一样盛开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带来别样的感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每在家,妈妈端给我的每一碗粥都不冷不热、温度适中,于是,我从小养成了端起碗就吃饭的习惯,以致于在外求学那几年,我经常被食物烫伤嘴巴。每一碗粥刚从热锅里盛出来时都是烫的,是妈妈一点点地吹冷晾凉,等到粥温刚好,再递到我手中。粥晾凉的过程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而这段时间的等待满满的都是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家人的爱通过一粥一饭传递给我,让我茁壮成长,人不仅依靠食物而活,更是因爱而生。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煮粥:感悟人生哲理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考结束那年暑假,妈妈为了让我明白生活不止琴棋书画诗舞花,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为了让即将离家求学的我更好地照顾自己,她开始教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学煮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学做的第一锅粥是小米南瓜粥,将南瓜和小米洗干净,温水泡小米,将南瓜去皮、去籽切成片,放入锅内,再将泡好的小米撒在南瓜片上,注入适当的水,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小火熬制。煮粥的过程悠长,却并不枯燥。随着水一点点沸腾翻滚,热气从锅盖上的小孔中钻出来,开出乳白色的花朵,层出不穷,夹带着淡淡的清香。这时,把火关小,等听到锅里的粥咕嘟咕嘟的叫,便打开锅盖,用勺子缓缓搅动,这时的粥稠且润泽,香气伴随着均匀的咕嘟声氤氲开来。粥快熬好的时候,蒸气袅袅,缭绕四散,而锅里的南瓜、小米和水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了。昭文太子曾说“美粥岂易得,煮粥犹填词”,亲手烹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煮粥的每个画面都是一首诗、一阕词,这样用心煮出来的小米南瓜粥色泽金黄、质地绵软、凝如膏脂、味道香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妈妈说,煮粥能培养人的耐心,一个女生如果能够专注地去煮一锅粥,就能慢慢地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学会如何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优雅地度过一生。一碗粥里品人生,煮一锅粥,能悟一段人生哲理。我想起刚上学那会儿,贪玩偷懒、作业不写、上课迟到,着实让妈妈头痛不已,但是她从不会像其他父母一样对孩子斥责痛骂甚至拳打脚踢。那时,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我总喜欢在烟雾蒸腾、充满香气的灶台旁看着妈妈忙碌。有一天,妈妈边做饭边对我说,“肉炖得香,得小火慢炖;粥熬得好,需慢火细熬。想吃到营养美味的饭菜是急不得的。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我不会拔苗助长,我相信你会慢慢成长、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文火炖肉,慢火熬粥,静待花开,默等果熟。事实证明,耐心的等待总会迎来想要的结果,后来的我的确没有让妈妈失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磊曾说,“味觉是一种传承,包括对待食物的热衷程度,对待每一餐的认真态度,都跟家族传承有关”。是的,食物往往更能表达和传承爱。记忆中,妈妈煮的粥、炒的菜,口感和外婆家的粥菜口味极为相似。如今,我煮的粥也越来越接近妈妈的味道了。从外婆家到自己家再到未来自己的小家,煮粥的人换了,粥的味道却是相似的。一碗粥的熬制方法,历经了多少世事变迁;一个家族文化的传承,早已渗透在一粥一饭中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们常说,越是在爱里长大的人越有能力和意愿去爱别人。所以,我心中向往的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黄昏,在热气腾腾的厨房,我和未来的夫婿在案板上切着酸甜苦辣,孩子偷偷地抓起一把甜往嘴里送……我想,人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通过这一粥一食将爱和能量代代相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送粥:情暖游子心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一那年,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只身在外,我吃不惯大学食堂里的饭菜,时常想念妈妈和她做的饭菜,而妈妈也记挂着我的饮食起居。腊八节将至,妈妈发来短信提醒我别忘记喝一碗腊八粥,能洗去烦恼。遥想小时候,“令节清晨煮粥忙,炊烟分散万家香”,一走进腊月,便感觉到浓浓的年味,盼望着早点过年。彼时的我,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收到短信后,我只能偷偷地抹眼泪,“不知自此随缘住,更把晨窗粥几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学期间,没有爸妈的精心照顾,饮食不规律的我时常肠胃紊乱、腹痛腹泻。一次,我接连在校医院打了好几天点滴,昏睡之际,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提着保温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保温桶里是我想念已久的粥,打开盖子,粥还冒着热气,我一口一口地吃粥,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爱,有千言万语,都融进了粥里。就像文豪萧伯纳说的一样:没有哪一样东西会比食物更能恰如其分地安慰人心,如果有,那就是爱,只有爱和食物同等分量,不分伯仲。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有一则房产广告说,“子女和父母的住所最好是一碗粥的距离——煮好一碗粥,给父母送过去,刚好不凉”。这是亲情的温度,是最幸福的距离。我的记忆中全是妈妈给我送粥送饭的情景:高三的冬天,因晚饭时间短、天又黑得快,妈妈担心我回家吃饭路上的安全,每天提着保温桶给我送晚餐,她总是在食堂靠墙角的饭桌旁站着等我。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妈妈坐在我对面,心满意足地看着,她总是笑着提醒我慢点吃,没人跟我抢。妈妈曾说,生活再苦再累,只要回家给我们做一顿好吃的,看着我们吃的样子,心情就大好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妈妈曾对我提起外公给她送饭带给她的感动: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回家的路早已被大雪深埋,外公冒着大雪、怀里裹着碗给妈妈送饭,打开后,饭菜还冒着热气,这一幕让妈妈永远记住了父爱的味道,所以她希望用同样的方式让我和弟弟也能记住母爱的味道。那时候全靠步行,当时外公给她送饭来回只有4里地,却能保证饭菜不凉。如今的交通工具花样繁多,淮北通高铁后的一个清晨,妈妈煮了粥,坐上六点钟的高铁去看远在280公里之外的弟弟,到合肥见到弟弟时,粥温正好,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首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日新月异,不止交通方式的变迁,煮粥的厨具也越来越高级,从土灶上的地锅到煤球炉上的钢筋锅,再到现在功能齐全的智能电饭煲;煮粥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从单一的大米到五颜六色的杂粮,再到现在百姓餐桌上的燕窝、鲍鱼等营养品。回味这些年一碗粥的变化,我们能够品出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能品出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父母一直起早贪黑,在外奔波忙碌,农民出身的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靠做生意摆脱清贫,勤劳致富,他们靠自己的双手送我和弟弟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在我工作之后,又在淮北买了新房。他们一生含辛茹苦,为子女倾其所有,却又不求回报。我要在未来的每一天,从一粥一饭中去关爱他们,就像过去他们关爱我一样。我要把握一碗粥的距离,用一碗粥的幸福去回报父母的恩情! \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4307938898744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