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斥着太多不確定因素,因此購買家庭保險是有效規避風險的舉措,將可能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那爲什麼大部分中國人不願意買保險?難道是因爲大家的保障意識差嗎?

不願意買保險的中國人,從來並不缺乏保障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看到各種保險營銷,當發生重大天災人禍事件時更是突顯,都在告訴大衆保險非常重要,你不買就是缺乏保障意識。真的是我們國人保障意識差?都認爲這輩子風調雨順衣食無憂?

其實並不是!中國人的儲蓄意識都很強,講就的就是未雨綢繆,難道這不算保障意識?所有人都在追求健康食品,爲的就是長命百歲,難道這不算保障意識?我們祖祖輩輩都在燒香拜佛,求得就是家人平安事業恆通,難道這不算保障意識?我們的父輩,其實內心極其渴望安穩和保障。

現在的新生代,80、90後更不缺乏保障意識。2018年上半年,有平臺發佈了《90後保險大數據報告》,《報告》中90後平均持有4張保單,且二三線區域90後保民增長速度較快。

年輕一代對於保險的認知具有更深刻的理解,現在肩負着爲父母、子女、自己和整個大家庭設計保障計劃的責任。“在春節期間,後臺數據顯示爲父母買保險的客戶諮詢量激增”保險島創始人李超旭表示:春節假期,在保險島接到的客戶諮詢中,爲父母購買保險佔了相當的比例。隨着互聯網成長的80後、90後一代,爲父母投保已經成爲一種孝心的表達,也是轉移大家庭經濟壓力的工具。這些都能明顯反映國人的保障意識很強。

國人爲什麼不願意買保險?不是談險色變是談險被騙

統計數據表明,美國人的投保率是 420% ,即每人平均擁有 4.2 份保單;日本人投保率更高,達到 650% ,每人平均擁有 6.5 份保單。而中國人的投保率只有 60% 左右,離每人一張保單還差得很遠。

爲什麼大部分中國人不願意買保險呢?不是談險色變是談險被騙。比如,在不少老百姓心中,保險業的名聲並不好,有些人甚至有一種定向思維:買保險,就是投保時笑臉相迎,理賠時程序繁瑣、推諉責任。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早些年不少中國保險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夠。在90年代初,想做保險代理人是需要嚴格面試的,很多高學歷的人在從事這份工作,不僅體面而且收入超級高,所以幾十年下來中國已經積累了一批專業的保險代理人。隨着從業人員的增多,以及准入門檻的降低,一些新入職的代理人素質並不高,導致保險行業口碑越來越差。通過代理人選購保險,你可能會遇到非常專業資深的代理人,也有可能遇到極不靠譜的代理人。

另一方面也因爲保險是一個專業程度較高的領域,條款複雜,消費低頻,合同時間又長,一般人確實不容易看懂、掌握。只要沒有接觸保險行業,我們很多年輕人對於保險合同上的專業術語都比較難理解,更別說老頭老太太了,有些不靠譜的保險代理人只爲獲取佣金不負責任,這不是騙是什麼?前期沒有買到合適的保險,在理賠服務差,保險公司很多理賠工作做不到位,出現不符合條款規定,沒有詳細與客戶溝通,造成理賠難的現象,這就給國人留下談險被騙的印象!

讓科技助力保險姓“保”,做您身邊的保險顧問

所幸,隨着互聯網及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催生出了許多像保險島一樣的專業的保險服務公司,可以提供更加客觀、細緻和個性化的服務。所謂“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中國應該也會像發達國家一樣,逐漸向保險服務專業化的方向過渡。

通過互聯網把保險的理念、保險的好處、保險保障的範圍、具體的產品條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說給廣大的消費者,讓他們真正買到自己需要的保險,獲得抵禦風險的能力,讓生活得到真實的保障。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面對如此無常的生活,更好地智能保險服務,讓普通大衆獲得合適地保障和更多經濟支撐。

“智能化”和“柔服務”作爲保險島平臺的兩大特色,將掀起保險智能專業服務風暴,推動中國保險業創新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