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生加法有溫度 稅負減法有力度 一加一減釋放多項重磅利好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孫韶華 梁倩 王璐 北京報道

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增”與“減”之間,釋放出重磅利好。代表委員紛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中的惠民惠企大禮包,力度更大、保障更全面、“加法”做得更有溫度、“減法”做得更有力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確保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4%以上,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

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一半用於大病保險。降低並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進一步減輕大病患者、困難羣衆醫療負擔。

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積極促進就業創業。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38.78億元,增長14.9%。

民生支出和百姓收入做“加法”的同時,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也在同步做“減法”。多措並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增強消費能力。落實好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使符合減稅政策的約8000萬納稅人應享盡享。

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採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繼續向推進稅率三檔並兩檔、稅制簡化方向邁進。抓好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

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今年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實質性下降;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很多提振市場信心的惠民惠企的措施和政策,如此利好對企業發展是難得的機遇,企業應更有所作爲。”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徵說。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將製造業增值稅稅率降低3%,能有效提高製造業的盈利能力。另外,地方政府也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製造業發展,例如深圳2018年製造業電價降低20%,有的用電大戶,單就這一項,就節省電費1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劉豔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涉及養老的篇幅較長。我國在養老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例如社區養老設施基本覆蓋,服務內容不斷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初具規模等。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清理電價附加收費,降低製造業用電成本,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再降低10%。“2018年南網區域內合計降低電網企業直供的工商業用戶用電成本223.29億元。今年電價再降10%的話,預計在140億元左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而2018年國家電網公司嚴格落實國家降價、清費、減稅等減負措施,爭取多途徑籌集降價資金來源,合計減負915億元,其中一般工商業減負792億元,降幅12.4%。

全國政協委員董強說,減稅降費是最受企業歡迎的措施,不同的企業影響不一樣。有兩個直接好處,提高企業效益,降低企業財務壓力。間接好處就是企業有錢了,投資的意願會增強,同時會僱傭更多的員工,增加就業。

一“增”一“減”的背後,是一系列的改革和攻堅。讓企業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中央財政要開源節流,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長期沉澱資金一律收回;地方政府也要主動挖潛,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多渠道盤活各類資金和資產……面對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給各級財政帶來的壓力,政府工作報告對政府部門過緊日子提出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