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

新京報訊(記者 周依)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達2.13萬美元,位居全國31個省區市第一位。

北京市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標誌首都推動高質量發展達到新水平。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在“減量”發展背景下,通過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記者瞭解到,今年,北京將通過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推進10個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落地等方式,繼續推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解讀:北京人均GDP達發達經濟體標準,領跑全國

記者注意到,2018年北京經濟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北京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已達到發達經濟體標準。從全國各省區市公佈的2018年經濟數據來看,北京在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等體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指標上領跑全國。

在質量效益方面,去年北京市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4萬元/人左右,位居全國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達到5785.9億元。此外,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處在1.4%和4.5%左右,處於較低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振中認爲,北京達到當前經濟體量是首都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意味着北京有強大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有更多力量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雄安新區的建設。

北京的高質量發展是在“減量”發展背景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非首都功能疏解、高精尖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近年來,北京“減量”的力度在持續加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度推進,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從2015年至2017年,全市地均產出率從7.88億元/平方公里增加到9.51億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長約0.81億元/平方公里,比2009-2015年均增量提高了0.24億元/平方公里。2018年萬元GDP能耗下降3.8%,水耗下降3%以上。

據悉,2017年9月出臺的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次提出“減量”發展,明確了嚴格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雙控”。2018年,北京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少了約34萬平方公里。

去年,全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9%和7.8%,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81%,金融、信息、科技等優勢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合計達67%。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帶來不小變化。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今年2月發佈的數據,2018年,遷出市外企業共計780戶,其中27.3%遷至河北、天津,三成屬於批發零售業。

同時,創新引領的作用正不斷增強。2018年,北京“三城一區”建設全面提速,在京“雙創”示範基地達20個、佔全國總數的1/6,全市平均每天新設創新型企業199家,共有80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單、居全國首位,中關村創業投資案例數、金額均居全國第一。全市實有“高精尖”產業企業59.55萬戶,佔到全市實有企業總量的38.3%,佔比較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

  特點:聚焦民營企業發展,去年全市減稅約400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北京已形成一整套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組合拳”。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方面均有相應的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北京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鮮明的“首都特色”。

除了給產業發展制定“路線圖”、亮出“信號燈”以外,北京還特別關注微觀的企業發展狀況。北京的政策設計不僅有大方向,還聚焦小細節,特別是民營經濟企業,注重解決民營經濟企業發展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海淀區等高精尖企業密集區域大力推行留抵退稅、小微企業減稅等舉措,爲創新型企業減負。

據統計,通過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擴展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政策,2018年北京市實現減稅約400億元,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清理完畢,實現全市設立涉企收費“零收費”。

爲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北京建立了市區兩級對接服務企業機制和重點企業“綜合服務包”制度,設立“服務管家”,去年四季度以來累計走訪服務企業4000餘家。同時,通過跟蹤分析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北京有針對性地制定了5方面69項政策措施,幫扶企業應對實際困難。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普惠性政策措施,在國內營商環境試評價中,北京在22個試評價城市中綜合排名第一。

舉措:發揮創新作用,懷柔科學城大科學裝置今年開工建設

當前,首都已進入減量階段。今年,北京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再減少30平方公里以上,同時存量建設用地將加大更新力度,佔供地規模比例不低於55%。

今年,如何在“減量”的大背景下繼續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從市發改委瞭解到,北京將進一步發揮“創新驅動、消費帶動、投資拉動、開放推動”的作用。

在依靠創新驅動方面,將高水平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其中,中關村科學城將系統佈局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懷柔科學城將抓緊落地國家級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今年要開工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以及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未來科學城要“一企一策”盤活入駐央企存量資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持續推進與“三大科學城”成果轉化對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汽車、醫藥健康、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等四大產業集羣,並加快建設20個技術創新中心和10個產業中試基地。

同時,將推進10個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落地,加快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超高清顯示設備、集成電路生產線、第三代半導體、“無人機小鎮”等重大項目落地。

在消費方面,北京將結合消費升級研究制定進一步促消費增長的措施,如實施新一輪節能減排促消費政策,出臺促進夜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等。同時,將重點培育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新方面的消費熱點,如故宮文創、世園會主題消費等。此外還將圍繞世園會策劃旅遊季,圍繞2022年冬奧會推動冬季運動消費,進一步優化144小時過境免籤配套政策,增加境外旅客旅遊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的投資工作中,除重大專項行動外,還將把市政府重點工程作爲發揮投資支撐作用的抓手,集中精力推進100個基礎設施、100個民生改善和100個高精尖產業項目,共計建安投資1243億元。同時,將推出一批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的政策措施。

在對外開放方面,北京將在鞏固服務業擴大試點成果的同時,推進新一輪試點任務,打造“負面清單+正向激勵”“產業開放+園區開放”模式,開放力度要向自貿區看齊。

此外,對於生態建設、環境治理、交通擁堵治理及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今年北京也提出了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完成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編制軌道交通新一輪建設規劃、落實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等舉措。

  專家:“三生”均要實現高質量,需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

對於未來首都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劉振中認爲,北京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就必須抓住京津冀協同一體化的“牛鼻子”,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全面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對於生態如何實現生態高質量的問題,劉振中就提到,必須採取京津冀三地聯防聯治的方式,共同完成打好“藍天保衛戰”等任務。比如通過三地聯動,利用北京的高端技術、設備爲支撐,幫助當地轉型升級,以及繼續實施相應的生態補償等。

在生產的高質量發展方面,他則認爲,在“減量”背景下,科技創新是北京今後發展的重點方向。首先要實現文化和創新的融合,“並不是簡單地出一些文創產品,而是把文化的氛圍融入到創新中去,讓城市成爲一個‘創新之城’”。

他提到,當前在國際貿易摩擦背景下,有很多“卡脖子”的技術難點需要突破,尤其需要科技創新,這是北京的使命和優勢。“這就要通過政策手段把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起來,讓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聯合起來。比如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能否實現科研經費的‘三地流通’,盤活科研要素,都值得進一步探索。”

在消費對經濟的作用方面,劉振中認爲,北京還有較大的潛力可挖,“尤其是服務消費,比如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方面。此外對於北京的一些購物品牌,像王府井等,可以在配套設計、服務完善方面進行提升,把這些品牌‘擦亮’”。

同時他提到,北京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方面已是全國領先,但在服務業的標準化上還有所欠缺。未來,希望北京在包括物流、冷鏈等行業的服務標準方面做一些工作,打造出在全國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標準體系。此外他還認爲,北京要進一步放寬准入,主動爭取一些自貿區的政策;在發展金融實體經濟方面,引進一些世界500強等較大的金融企業,加強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而對於生活領域,劉振中提到了交通擁堵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的問題,“如何交通領域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北京放開二孩後,醫療牀位、幼兒園資源等公共配套短缺的問題,都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隨着老年人口增多,在養老公共服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跟進。”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