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w05qCbvclO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99\" alt=\""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長眠龜山 76歲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4日上午,76歲的張晏生老人來到向警予烈士陵園,凝望向警予雕像。記者彭年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江日報融媒體訊 \u003C\u002Fstrong\u003E漢陽龜山上,有座陵園坐東向西,依山傍水,松柏滿園,莊嚴肅穆,景色秀麗。這裏便是向警予烈士陵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向警予的精神令人敬,大家都要學習她的精神。紅旗一代一代往下傳,革命自有後來人。”7月4日上午,家住漢陽鍾家村社區,76歲的張晏生老人來到陵園,在向警予雕像前唱起了一段自編的湖北大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w06HCDDiWH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99\" alt=\""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長眠龜山 76歲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晏生在武漢市警予中學觀看烈士羣像浮雕牆。記者彭年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陵園裏,向警予雕像凝視着的正南方向,有一棟名爲“鸚鵡大道17號”的老樓,這裏正是張晏生的家。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自己的姑媽張金保曾是向警予的戰友。受姑媽影響,張晏生自上世紀70年代初回武漢工作後,每年清明節都會前往龜山祭拜向警予。1985年,張晏生把家搬到了現在的住處,就是爲了“每天都能看看向媽媽”。\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w06kDjNMFlg\"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99\" alt=\""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長眠龜山 76歲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晏生在武漢市警予中學校內烈士紀念館給學生講當年向警予的故事。記者彭年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守望不僅是爲了紀念,更是爲了提醒自己時刻堅守向媽媽代表的那份初心。”2013年以來,張晏生在部隊、機關、學校、企業、社區作了百餘場報告,並以湖北大鼓、道情、漁鼓等曲藝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今已創作了300多首詞曲,義務演出1300多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她是“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爲婦女解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向警予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中央婦女部長。向警予烈士陵園修建於1978年,向警予犧牲50週年之際。烈士雕像位於陵園大、小廣場交界處正中,高約4.2米。雕像爲漢白玉全身坐姿像,手握書卷,神態安詳,頭部微側,雙目凝視遠方。向警予烈士墓位於雕像後小廣場正中,頂部裝飾有銅鑄黨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向警予原名向俊賢,1895年生於湖南漵浦縣。1903年,向警予成爲全縣第一個入學的女學生。1911年,她從湘西到長沙,先後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和周南女校讀書,並改名向警予,表示對封建勢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從留存下來的作品可以看出,向警予上學期間就開始關心國事。”曾前往湖南漵浦縣向警予同志紀念館尋訪的武漢市警予中學教師王春介紹,向警予讀書期間寫下的作文,有10篇保存至今,表露出年僅20歲的她,投身拯救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之中的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0年—1921年在法國留學期間,向警予不但與蔡和森共同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名稱與計劃,同時向各方宣傳,陳訴建黨之急。之後,向警予與周恩來、李立三在法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幾乎與國內的中國共產黨同時建立。因此,她後來被毛澤東稱爲“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向警予開始領導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婦女運動,爲黨中央婦女部起草了《婦女運動決議案》等許多重要指導文件,發表了《中國最近婦女運動》《中國婦女宣傳運動之新紀元》《婦女運動的基礎》等大量論述婦女解放運動的文章,培養了大批婦女幹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曾指導過秋收起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天只喫一個餅仍堅持工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5年10月,向警予、蔡和森等受黨中央派遣赴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者勞動大學學習。公開資料顯示,1927年3月,回國後的向警予來到武漢,在中共漢口市委宣傳部和市總工會宣傳部工作。7月,武漢國民政府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的大部分領導同志先後轉移,向警予留在武漢堅持地下鬥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8年出版的《向警予烈士在武漢》一書中記載,來到武漢的短短3個月時間,向警予就已經和羣衆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她穿着一件普通的旗袍四處奔走,想各種辦法保全組織,發動羣衆繼續鬥爭。由於身體疲勞,她變得非常瘦弱,有時一天只喫一個餅充飢,但依舊拼命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書中寫道:“(向警予)外表看起來十分斯文,但做事卻像生龍活虎一般,不知道哪裏來的那股幹勁,總是開了會便去寫東西,寫完東西又去找工人談心、談工作,一刻也不休息。”當時工會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生動有力的宣傳品,對發展工人運動和教育工人起到了很大作用,這其中就有不少出自向警予之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瞭解的是,向警予對秋收起義、對武裝鬥爭的貢獻。”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介紹,當時的武漢處於“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和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絡,下一步行動沒有方向。就在心灰意冷時,盧德銘偶然碰到向警予,向警予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去向:參加秋收起義。這等於給部隊傳達了黨的指示。後來,盧德銘帶領的這支部隊成爲秋收起義的絕對主力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敵人貼告示“不準收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赴刑場途中仍高呼革命口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7年“七一五”汪精衛集團背叛革命後,武漢處於嚴重“白色恐怖”之下。但向警予仍堅持留在武漢開展地下鬥爭,冒着生命危險,走街串巷發動羣衆,參與策劃兩湖暴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8年3月,由於叛徒出賣,向警予在原法租界三德里(今江岸區友益街)被捕,國民黨軍閥對她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嚴刑拷打,本以爲可以從她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將武漢的共產黨員一網打盡,可在她被捕一個多月之後,敵人根本無法從她口中瞭解任何信息,於是決定將她殺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張晏生說,張金保生前講述,向警予被捕直至犧牲,張金保與當時的海員工會主席陳春和等人多次試圖營救,均因爲條件不足未能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8年5月1日,隨着大雨中的一聲槍響,年僅33歲的向警予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知名黨史專家李婉霞介紹,即便是在赴刑場途中,向警予仍高呼革命口號,不斷向羣衆高聲演講,後被敵人用石塊堵口、皮帶勒緊雙頰,就義於漢口餘記裏空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敵人還在現場張貼告示:“不許任何人收屍”。當晚,陳春和帶着張金保等10多位戰友,趁夜將向警予的遺體用板車運往集家嘴。陳春和找漢江邊的船伕借來一條小木劃,衆人才將烈士遺體運往對岸的龜山腳下安葬。幾天後,陳春和又返回此地,爲向警予刻了一塊比較隱蔽的小墓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探訪向警予被捕和犧牲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婦女幹部在烈士陵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重溫入黨誓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w0716O9guGt\"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45\" alt=\""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長眠龜山 76歲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紅色遺址】向警予烈士犧牲的地方——當年的餘記裏空坪刑場。記者彭年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向警予犧牲的時候才33歲,她短暫而壯烈的一生,充滿了信仰與忠誠。”7月5日上午,市婦聯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的50餘名黨員幹部,先後探訪向警予被捕、犧牲地和烈士陵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向警予故居,黨員幹部通過參觀瞭解向警予在武漢開展地下鬥爭以及被叛徒出賣後被捕的過程。在武漢市警予中學內的烈士紀念館,學校有關負責人講解了向警予英勇就義的經過。隨後,黨員幹部們來到向警予烈士陵園,開展簡短而莊重的祭奠活動,在烈士墓前,全體人員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探訪中,不少黨員幹部被向警予革命的一生深深震撼。市婦聯機關黨委的黨員趙曉宇說:“她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始人,也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最讓我感動的是,向警予深愛自己的親人,卻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婦女和勞動大衆的解放,放棄了自己的小家,貢獻了一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黨員幹部們表示,要學習向警予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堅守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不斷改進作風,提升服務婦女羣衆的本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語文老師爲學生解讀向警予作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警予精神”進入紅色校本教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Sw07MHLGBtSI\"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5\" alt=\""我黨惟一的女創始人"長眠龜山 76歲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15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的作文。記者彭年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漢口銘新街79號的武漢市警予中學,原名黃石路中學。爲紀念大革命時期在此犧牲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更名爲武漢市警予中學。該校“求實學,做好人”的校訓,也源自向警予當年在家鄉辦學校時的教育理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學校大門,一尊向警予烈士銅像在操場前矗立。1998年,學校在校園內建起一座烈士紀念館,烈士羣像浮雕牆的背面刻着這樣的詩句:“如警予烈士一樣立下宏願,在世界上放一個特別的光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警予中學的每一位新生,進校第一節課就是參觀紀念館。每年清明時節,孩子們還會手捧花環,步行7公里到龜山上的向警予烈士陵園祭掃。“每當踏進校門,一股崇敬與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不怕犧牲、不屈不撓的警予精神,激勵着我們爲了美好的未來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奮圖強。”該校學生周思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吾才庸,不能爲國,毋蝕國可矣;吾才庸,不能使人人毋蝕國,以詔吾子可矣。”這段話出自向警予烈士20歲時寫的一篇作文——《田狀元傳》。2018年3月,警予中學教師王春將這篇作文當做課文“搬進”語文課堂。“向警予20歲時的作文,既心懷國家和民衆,又能腳踏實地,把能做的事做到極致。”王春說,向警予文中表達的進步思想,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漢市警予中學和漵浦縣盧峯鎮警予學校,是全國僅有的兩所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學校。2018年初,江岸區聯合長江日報共同編纂的紅色校本教材《長江金岸 百年潮湧》在兩所警予中學同時首發。書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這一章節的開頭,是向警予寫給女兒蔡妮的一首小詩,“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將來在沒有剝削的社會中成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校長王洪明說,作爲教育工作者,每天站在烈士捨生取義的這片熱土上,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不斷傳承紅色基因,引導每一位‘警予學子’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砥礪前行,成爲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記者鄧小龍 黃徵 通訊員賀賽 韓婧)\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5378973676999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