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强化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从2013年允许企业注册到2018年,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从49.9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增长40多倍,税收收入增长70多倍。

深圳前海:强化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前海规划去年的一个重大提升就是将深港合作区、自贸片区从产业功能区提升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深圳前海:强化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一周前,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主题的深圳前海政策推介会在香港举行,慕名而来的港人港企将现场挤得爆满。

截至2018年底,深圳前海已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0800家,合同利用港资1021.50亿美元,较2012年前海管理局刚成立时的注册港资企业21家,合同利用港资7.37亿美元,增长分别高达514倍及138.6倍。

“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前海将坚持把开放的格局提得更高,把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开,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发挥好双向跳板的作用。”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前海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海将深刻把握《规划纲要》赋予的使命定位,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前海所能”,在大湾区发展中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数据显示,从2013年允许企业注册到2018年,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从49.9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增长40多倍,税收收入增长70多倍。2018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经济总量、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全年注册企业增加值2549.5亿元,增长25.6%。

制度创新构筑国际化营商环境

累计推出414项制度创新成果

仅用8年时间,滩涂起步的前海如何崛起为国内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作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布局之地,前海在全力推进基础建设的同时,深谙“营商环境决定着高端要素资源的流向和集聚,越是开放,越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制度创新’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核心使命。”田夫说。

截至2018年底,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七大板块创新,已累计推出414项制度创新成果,分别在全国、全省和深圳市复制推广了28项、62项和79项。中山大学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该片区制度创新总指数在全国自贸片区中已排名第一。

制度创新推动片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比如,在商贸和税务制度上,前海打造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升级版,目前外商只需在系统一次填报、在窗口一次提交材料,2天即可获取营业执照和投资备案回执,全国最快。

在贸易通关上,去年片区的“货物通关时间”和“对外服务办事作业时间”较2017年压缩30.8%和45%;港企入区货物通关时间缩减70%以上,节约货运成本超过10%。

在法律制度上,前海则在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知识产权、会计服务、公司法务等法律服务行业探索混业合作新方式,开创跨境公证法律服务,建立与境外委托机构便捷沟通渠道,确保公证书使用效果。

根据普华永道上周发布的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如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参与排名,2018年片区营商环境便利度得分为77.44,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比2017年底的51位上升了20位。

其中,10个评估领域中,执行合同领域进入全球前10位,开办企业和获得电力2个领域进入全球前20位。

下一步,前海一方面将科学统筹改革创新布局,谋划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区域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协同;另一方面突出首创式探索、集成式创新,在推进国际投资管理制度、国际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港合作促经济要素快速流动

前海累计注册港企数量破万家

作为深港合作区,前海坚持为香港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增强与香港的关联度,已与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

“截至2018年底,前海已累计注册港企总数突破1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前海蛇口片区的22.96%,纳税占24.63%,固定资产投资占34.6%,实际利用外资占86.39%,前海已经成为粤港澳合作最紧密最成功的区域之一。”田夫说。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前海将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湾区所向”与“前海所能”。

其中,聚焦“港澳所需”是围绕香港未来6个方面重点工作,特别是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青年创新创业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推动出台深化深港金融创新政策,深入实施深港合作专项行动计划、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聚焦“湾区所向”是加快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相关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强化前海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联动,积极推进一批互联互通项目,更好地促进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

聚焦“前海所能”则是围绕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功能,抓紧出台前海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系列方案,推动出台新时代前海深化改革开放方案,积极争取扩大空间范围,加快前海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修编。

除了深港合作,前海还将加大与澳门在规则对接、制度联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新动能。具体包括:

一是在制度创新上加强对接,推动前海与澳门之间货物、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二在产业发展上加强协同,通过共建贸易组合港、船籍组合港、国际游艇组合港、数字贸易组合港、高端航运组合港,加强产业协同;三是在青年创新创业上加强交流,通过推动两地共建创客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共设深澳青年创新基金等方式为深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此外,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格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前海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支持企业扩大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投资,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深入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以及推进粤港澳直升机航站点的建设等;另一方面,推动实现规则“软联通”,推动成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律类社会组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法治地图建设,并推进前海国际资本服务中心建设。

据悉,截至去年底,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41个国家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投资设立365家企业;前海企业累计向“一带一路”中16个国家设立企业42家,协议投资额12.13亿美元。

“金融+科技”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

世界500强设立企业达356家

为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前海近年来不断加速集聚总部资源和高端产业要素,打造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仅去年就引入注册资金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42个。

金融是前海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验区,前海去年获批金融综合监管试点、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试点等两项国家级试点;引进了太平保险、敏华控股两大港资企业总部,促进新华养老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在前海布局,填补了深圳市没有专业养老险公司的空白。

截至2018年底,前海除了有累计239家持牌金融机构,还集聚了地方监管的“7+4”类金融机构上万家。其中,融资租赁公司占深圳的97%、全国的24%,商业保理公司占深圳的86%、全国的60%,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机构占深圳的70%、全国的13%,各类交易场所占深圳的84%。

上周前海金融改革再次迎来新动向:广东自贸区首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揭牌,将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和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合作及信息交流。

而今年,前海将进一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除了继续推动跨境贷、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五个跨境”外,还将积极争取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前海率先落地;推动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途径,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账户体系。

与此同时,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包括探索与香港等境外地区建立绿色项目认证的互认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发行绿色债券、探索绿色金融产品的跨境转让等,以及建设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区。

“片区全年企业授权各类专利5702件、增长24.9%,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表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内将正式启用,将新增约1.6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同时,将按照10万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粤港澳青年创业区,同步推进深港科技创新生态谷、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前海已累计注册企业17.49万家,开业运营7.92万家,开业率45.33%。世界500强新增设立企业42家、总量达到356家,内地上市公司新增设立企业34家、总量达到994家。2018年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439家、纳税亿元以上企业50家。

新城建设绘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建“9+2+1”海陆空立体交通构架

前海去年的一个重大提升就是将深港合作区、自贸片区从产业功能区提升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此后将坚持“精耕细作、精雕细琢”,规划形成“一湾、两山、五区、四岛”的结构,强化山海统筹、港城统筹、岸线统筹,建设集山、海、林、城、岛、港、湾7种元素于一体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湾区城市新中心。

“这是规划的革命性提升,从去年起,前海将连续3年计划再投入1400亿元,完善城市的基本轮廓。”杜鹏说,去年前海华润金融中心、弘毅全球PE中心、前海嘉里商务中心、恒昌科技大厦等17栋塔楼主体结构封顶,累计实现183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临海大道、滨海大道等16条主次干道主体完工,“四纵十横”的道路骨干网基本成型,全年新增110万平方米土地覆绿,“美丽前海、湾区水城”的城市新中心形象初步呈现。

今年前海一方面将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出了八大公建设施,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前海国际金融交流中心、前海城市新中心的地标、前湾会议中心、伯克利未来音乐中心、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体育公园等,从而形成前海的城市功能,将环前海湾滨海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湾区城市客厅。

另一方面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谋划拓展前海对外交通体系。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范围内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达18条,并有全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管廊。建成后,从前海出发,地铁1小时可覆盖全市主要地区、城际线1小时可达广州、中山、珠海,跨境线15分钟可达香港机场。

同时,前海还在搭建“9+2+1”海陆空立体交通构架,有6条是轨道线,将向北、向东、向西分别建设穗莞深城际线、深惠城际线、深珠城际线,向南设置三条,一条是从深圳机场到香港机场的西部快轨;第二条是穗莞深延长线,由前海到西部通道、过海至香港北部新市镇洪水桥,香港在这里则规划了一条到九龙和港岛的城际轨道;第三条是从西丽高铁站过前海到香港东大屿都会的第二条南北大通道。

还有3条高速公路和桥,包括已经开通的、到广州的沿江高速,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以及深珠公铁两用线。“2”就是建设直飞港澳和珠三角的直升机航站点,以及直通港澳的游艇码头。“1”是指在前海设立口岸。

■湾区故事

以前海为跳板

进入广阔内地市场寻求商机

在前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前海梦工场”)是人员平均年龄最小的区域。开园4年多来,这里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5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76家,约占一半,均于2016年入驻的香港创业青年郭玮强和林恒一便是其中的“老面孔”。

郭玮强是前海随身宝科技公司创始人,这名90后创业者去年已带领团队完成两轮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林恒一则成立了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双城生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我们在用好深港优势的同时,更希望以大湾区为根据地,在‘一带一路’上寻找广阔的发展蓝海。”郭玮强说。

林恒一也希望,以前海为跳板进入更大的内地市场寻求商机。

“‘深港合作区’这5个字最吸引我来到这里”

郭玮强的随身宝是做智能箱包的硬件团队,回想起当时选择入驻前海的原因,他说除了看到前海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点地区,持续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外,更看重的是其合作区的定位。

“我希望可以运用香港和深圳的优点,所以当时‘深港合作区’这5个字,才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过去两年多,郭玮强利用深圳做硬件的速度、配套、产品质量和成本等优势,把香港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变成实体产品,再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平台把产品推出世界,实现了真正的“深港合作”。

林恒一则早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申请到一笔创业基金,开始在香港数码港的孵化器创业,主攻智能办公物业管理。随着公司在香港的业务逐渐稳定,团队开始考虑研发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

“我们都感到内地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恰逢遇到深港两地政府鼓励青年创业者到前海发展,便很快入驻进来。”在林恒一看来,深圳除了创业氛围浓、人才多元化外,产业链也较为全面。“我们在前海研发的智能硬件,可以直接在深圳生产,再拿到香港的项目上应用”。

而产业优势互补之外,更让两人惊喜的是前海的创业环境和资源。“在前海梦工场,我们团队享受到包括办公室优惠、企业和个人税收优惠、核心成员的住房保障等,为港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业条件。”郭玮强说。

“前海的创业资源丰富、配套成熟,能使初创公司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并帮助创业者对接很多风投以及企业资源。而且借力于前海的关注度,团队接触到不少知名港企,反而促进了其在香港的业务发展。”每周至少有3个工作日在前海上班的林恒一也没有因“双城生活”而感到特别辛苦,甚至有时下班后回港,“还来得及赶到父母家里吃晚饭”。

用好深港优势寻求更多商机

如今,随身宝已拥有12项专利,全世界最大的15个箱包厂中有超过10个都在跟其合作。去年完成两轮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

“未来我们希望继续用好深港优势的同时,整合大湾区的产业资源,推出更优秀的产品及服务。在市场方面,也将不单只关注中国这个全球最庞大的市场,还要接触与中国关系渐渐紧密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个极为庞大的市场。”郭玮强说。

林恒一也打算下一步除了把产品应用到香港项目外,还要“以前海为跳板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寻求商机”。

“智能楼宇系统在内地有广阔应用空间,今年打算开始做内地市场的销售。同时,利用大湾区的城市资源和优势,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林恒一说。

团队现在已在深圳招纳科研人才,在深圳周边城市的工厂生产智能硬件,在珠海、广州等地做销售和后台支持,香港总公司则主要发挥管理优势。

随着《规划纲要》的发布,郭玮强认为,香港团队应当发挥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一国两制”的优势,配合大湾区发展计划,实现内地与香港之间,特别是大湾区之间,从经济的合作,到民生上的融合。

“我觉得我们现在拥有的不单是‘时代改变’带来的机会,还拥有参与‘改变时代’的机会。我相信在这个环境下,只要通过努力与内地积极寻求合作,梦想必定能够实现。”郭玮强说。

撰文:张玮 摄影:丘根茂 编辑统筹:李杰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