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強化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從2013年允許企業註冊到2018年,前海合作區註冊企業增加值從49.9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增長40多倍,稅收收入增長70多倍。

深圳前海:強化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前海規劃去年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將深港合作區、自貿片區從產業功能區提升爲國際化城市新中心。

深圳前海:強化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一週前,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爲主題的深圳前海政策推介會在香港舉行,慕名而來的港人港企將現場擠得爆滿。

截至2018年底,深圳前海已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0800家,合同利用港資1021.50億美元,較2012年前海管理局剛成立時的註冊港資企業21家,合同利用港資7.37億美元,增長分別高達514倍及138.6倍。

“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前海將堅持把開放的格局提得更高,把開放的大門敞得更開,爲‘引進來’和‘走出去’發揮好雙向跳板的作用。”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前海發展的重大機遇,前海將深刻把握《規劃綱要》賦予的使命定位,深度對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前海所能”,在大灣區發展中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

數據顯示,從2013年允許企業註冊到2018年,前海合作區註冊企業增加值從49.9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增長40多倍,稅收收入增長70多倍。2018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經濟總量、產業能級邁上新臺階,全年註冊企業增加值2549.5億元,增長25.6%。

制度創新構築國際化營商環境

累計推出414項制度創新成果

僅用8年時間,灘塗起步的前海如何崛起爲國內發展速度快、效益好、質量高的代表性區域之一?

作爲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佈局之地,前海在全力推進基礎建設的同時,深諳“營商環境決定着高端要素資源的流向和集聚,越是開放,越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制度創新’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核心使命。”田夫說。

截至2018年底,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推動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事中事後監管、金融開放創新、法治創新、人才管理改革、體制機制創新七大板塊創新,已累計推出414項制度創新成果,分別在全國、全省和深圳市複製推廣了28項、62項和79項。中山大學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該片區制度創新總指數在全國自貿片區中已排名第一。

制度創新推動片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比如,在商貿和稅務制度上,前海打造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平臺升級版,目前外商只需在系統一次填報、在窗口一次提交材料,2天即可獲取營業執照和投資備案回執,全國最快。

在貿易通關上,去年片區的“貨物通關時間”和“對外服務辦事作業時間”較2017年壓縮30.8%和45%;港企入區貨物通關時間縮減70%以上,節約貨運成本超過10%。

在法律制度上,前海則在律師、公證、仲裁、調解、知識產權、會計服務、公司法務等法律服務行業探索混業合作新方式,開創跨境公證法律服務,建立與境外委託機構便捷溝通渠道,確保公證書使用效果。

根據普華永道上週發佈的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營商環境綜合評估結果顯示: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進行評估,如作爲一個獨立經濟體參與排名,2018年片區營商環境便利度得分爲77.44,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比2017年底的51位上升了20位。

其中,10個評估領域中,執行合同領域進入全球前10位,開辦企業和獲得電力2個領域進入全球前20位。

下一步,前海一方面將科學統籌改革創新佈局,謀劃一批戰略、戰役性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區域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聯動協同;另一方面突出首創式探索、集成式創新,在推進國際投資管理制度、國際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制度、政府監管制度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拿出更多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深港合作促經濟要素快速流動

前海累計註冊港企數量破萬家

作爲深港合作區,前海堅持爲香港拓展發展空間,主動增強與香港的關聯度,已與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新格局。

“截至2018年底,前海已累計註冊港企總數突破1萬家、註冊資本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前海蛇口片區的22.96%,納稅佔24.63%,固定資產投資佔34.6%,實際利用外資佔86.39%,前海已經成爲粵港澳合作最緊密最成功的區域之一。”田夫說。

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前海將深度對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與“前海所能”。

其中,聚焦“港澳所需”是圍繞香港未來6個方面重點工作,特別是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青年創新創業等內容,有針對性地推動出臺深化深港金融創新政策,深入實施深港合作專項行動計劃、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

聚焦“灣區所向”是加快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相關先行先試政策,進一步強化前海與香港、澳門之間的聯動,積極推進一批互聯互通項目,更好地促進大灣區要素自由流動。

聚焦“前海所能”則是圍繞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功能,抓緊出臺前海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系列方案,推動出臺新時代前海深化改革開放方案,積極爭取擴大空間範圍,加快前海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修編。

除了深港合作,前海還將加大與澳門在規則對接、制度聯動、產業融合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新動能。具體包括:

一是在制度創新上加強對接,推動前海與澳門之間貨物、人員、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二在產業發展上加強協同,通過共建貿易組合港、船籍組合港、國際遊艇組合港、數字貿易組合港、高端航運組合港,加強產業協同;三是在青年創新創業上加強交流,通過推動兩地共建創客空間、孵化器等雙創平臺,共設深澳青年創新基金等方式爲深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支持。

此外,爲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格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前海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硬聯通”,支持企業擴大對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的投資,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樞紐港,深入推進粵港澳遊艇自由行,以及推進粵港澳直升機航站點的建設等;另一方面,推動實現規則“軟聯通”,推動成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法律類社會組織,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法治地圖建設,並推進前海國際資本服務中心建設。

據悉,截至去年底,共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41個國家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投資設立365家企業;前海企業累計向“一帶一路”中16個國家設立企業42家,協議投資額12.13億美元。

“金融+科技”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

世界500強設立企業達356家

爲打造高質量產業發展,前海近年來不斷加速集聚總部資源和高端產業要素,打造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僅去年就引入註冊資金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42個。

金融是前海的支柱產業之一,作爲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驗區,前海去年獲批金融綜合監管試點、資本項目收支便利化試點等兩項國家級試點;引進了太平保險、敏華控股兩大港資企業總部,促進新華養老保險等持牌金融機構在前海佈局,填補了深圳市沒有專業養老險公司的空白。

截至2018年底,前海除了有累計239家持牌金融機構,還集聚了地方監管的“7+4”類金融機構上萬家。其中,融資租賃公司佔深圳的97%、全國的24%,商業保理公司佔深圳的86%、全國的60%,在中基協備案的私募機構佔深圳的70%、全國的13%,各類交易場所佔深圳的84%。

上週前海金融改革再次迎來新動向:廣東自貿區首家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正式揭牌,將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和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合作及信息交流。

而今年,前海將進一步有序推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除了繼續推動跨境貸、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和跨境資產轉讓等“五個跨境”外,還將積極爭取國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在前海率先落地;推動拓展離岸賬戶(OSA)功能,借鑑上海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體系(FTA),積極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效途徑,建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賬戶體系。

與此同時,加強深港“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包括探索與香港等境外地區建立綠色項目認證的互認機制、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跨境發行綠色債券、探索綠色金融產品的跨境轉讓等,以及建設國際領先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集聚區。

“片區全年企業授權各類專利5702件、增長24.9%,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表示,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項目已開工建設,年內將正式啓用,將新增約1.6萬平方米創業空間。同時,將按照10萬平方米的標準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業區,同步推進深港科技創新生態谷、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等平臺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前海已累計註冊企業17.49萬家,開業運營7.92萬家,開業率45.33%。世界500強新增設立企業42家、總量達到356家,內地上市公司新增設立企業34家、總量達到994家。2018年納稅千萬元以上企業439家、納稅億元以上企業50家。

新城建設繪出國際化城市新中心

建“9+2+1”海陸空立體交通構架

前海去年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將深港合作區、自貿片區從產業功能區提升爲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此後將堅持“精耕細作、精雕細琢”,規劃形成“一灣、兩山、五區、四島”的結構,強化山海統籌、港城統籌、岸線統籌,建設集山、海、林、城、島、港、灣7種元素於一體的世界獨一無二的灣區城市新中心。

“這是規劃的革命性提升,從去年起,前海將連續3年計劃再投入1400億元,完善城市的基本輪廓。”杜鵬說,去年前海華潤金融中心、弘毅全球PE中心、前海嘉裏商務中心、恆昌科技大廈等17棟塔樓主體結構封頂,累計實現183棟建築主體結構封頂;臨海大道、濱海大道等16條主次幹道主體完工,“四縱十橫”的道路骨幹網基本成型,全年新增110萬平方米土地覆綠,“美麗前海、灣區水城”的城市新中心形象初步呈現。

今年前海一方面將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提出了八大公建設施,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圳館、前海國際金融交流中心、前海城市新中心的地標、前灣會議中心、伯克利未來音樂中心、國際學校、國際醫院、體育公園等,從而形成前海的城市功能,將環前海灣濱海地區打造成爲世界級灣區城市客廳。

另一方面將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不斷謀劃拓展前海對外交通體系。目前,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範圍內規劃的軌道交通線路達18條,並有全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和綜合管廊。建成後,從前海出發,地鐵1小時可覆蓋全市主要地區、城際線1小時可達廣州、中山、珠海,跨境線15分鐘可達香港機場。

同時,前海還在搭建“9+2+1”海陸空立體交通構架,有6條是軌道線,將向北、向東、向西分別建設穗莞深城際線、深惠城際線、深珠城際線,向南設置三條,一條是從深圳機場到香港機場的西部快軌;第二條是穗莞深延長線,由前海到西部通道、過海至香港北部新市鎮洪水橋,香港在這裏則規劃了一條到九龍和港島的城際軌道;第三條是從西麗高鐵站過前海到香港東大嶼都會的第二條南北大通道。

還有3條高速公路和橋,包括已經開通的、到廣州的沿江高速,正在建設中的深中通道,以及深珠公鐵兩用線。“2”就是建設直飛港澳和珠三角的直升機航站點,以及直通港澳的遊艇碼頭。“1”是指在前海設立口岸。

■灣區故事

以前海爲跳板

進入廣闊內地市場尋求商機

在前海,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前海夢工場”)是人員平均年齡最小的區域。開園4年多來,這裏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5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76家,約佔一半,均於2016年入駐的香港創業青年郭瑋強和林恆一便是其中的“老面孔”。

郭瑋強是前海隨身寶科技公司創始人,這名90後創業者去年已帶領團隊完成兩輪融資,項目估值逾1億元。林恆一則成立了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從此開始了“雙城生活”。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發佈,我們在用好深港優勢的同時,更希望以大灣區爲根據地,在‘一帶一路’上尋找廣闊的發展藍海。”郭瑋強說。

林恆一也希望,以前海爲跳板進入更大的內地市場尋求商機。

“‘深港合作區’這5個字最吸引我來到這裏”

郭瑋強的隨身寶是做智能箱包的硬件團隊,回想起當時選擇入駐前海的原因,他說除了看到前海是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重點地區,持續推行了一系列創新政策外,更看重的是其合作區的定位。

“我希望可以運用香港和深圳的優點,所以當時‘深港合作區’這5個字,纔是最吸引我們的地方。”過去兩年多,郭瑋強利用深圳做硬件的速度、配套、產品質量和成本等優勢,把香港的科研成果在深圳變成實體產品,再通過香港這個國際平臺把產品推出世界,實現了真正的“深港合作”。

林恆一則早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申請到一筆創業基金,開始在香港數碼港的孵化器創業,主攻智能辦公物業管理。隨着公司在香港的業務逐漸穩定,團隊開始考慮研發自己的智能硬件產品。

“我們都感到內地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恰逢遇到深港兩地政府鼓勵青年創業者到前海發展,便很快入駐進來。”在林恆一看來,深圳除了創業氛圍濃、人才多元化外,產業鏈也較爲全面。“我們在前海研發的智能硬件,可以直接在深圳生產,再拿到香港的項目上應用”。

而產業優勢互補之外,更讓兩人驚喜的是前海的創業環境和資源。“在前海夢工場,我們團隊享受到包括辦公室優惠、企業和個人稅收優惠、核心成員的住房保障等,爲港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業條件。”郭瑋強說。

“前海的創業資源豐富、配套成熟,能使初創公司將更多精力聚焦於產品研發,並幫助創業者對接很多風投以及企業資源。而且借力於前海的關注度,團隊接觸到不少知名港企,反而促進了其在香港的業務發展。”每週至少有3個工作日在前海上班的林恆一也沒有因“雙城生活”而感到特別辛苦,甚至有時下班後回港,“還來得及趕到父母家裏喫晚飯”。

用好深港優勢尋求更多商機

如今,隨身寶已擁有12項專利,全世界最大的15個箱包廠中有超過10個都在跟其合作。去年完成兩輪融資,項目估值逾1億元。

“未來我們希望繼續用好深港優勢的同時,整合大灣區的產業資源,推出更優秀的產品及服務。在市場方面,也將不單隻關注中國這個全球最龐大的市場,還要接觸與中國關係漸漸緊密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個極爲龐大的市場。”郭瑋強說。

林恆一也打算下一步除了把產品應用到香港項目外,還要“以前海爲跳板進入廣闊的內地市場尋求商機”。

“智能樓宇系統在內地有廣闊應用空間,今年打算開始做內地市場的銷售。同時,利用大灣區的城市資源和優勢,讓公司發展得更快。”林恆一說。

團隊現在已在深圳招納科研人才,在深圳周邊城市的工廠生產智能硬件,在珠海、廣州等地做銷售和後臺支持,香港總公司則主要發揮管理優勢。

隨着《規劃綱要》的發佈,郭瑋強認爲,香港團隊應當發揮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一國兩制”的優勢,配合大灣區發展計劃,實現內地與香港之間,特別是大灣區之間,從經濟的合作,到民生上的融合。

“我覺得我們現在擁有的不單是‘時代改變’帶來的機會,還擁有參與‘改變時代’的機會。我相信在這個環境下,只要通過努力與內地積極尋求合作,夢想必定能夠實現。”郭瑋強說。

撰文:張瑋 攝影:丘根茂 編輯統籌:李傑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