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國務院曾提出過一項國家級的區域經濟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點發展民營企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本次合作,馬雲表示,阿里巴巴集團投資要出山海關,首戰最東北,與黑龍江簽約項目近期要見效。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fDquHn65W5r\" img_width=\"900\" img_height=\"600\" alt=\"投資已過山海關,阿里能給東北智能製造帶來些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今日,億歐新制造頻道從阿里巴巴官方微信公衆號獲悉,7月16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同阿里巴巴集團在哈爾濱宣佈達成戰略合作。未來,雙方將在數字農業、普惠金融、擴大內需、企業上雲和數字政府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建“數字龍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本次合作,馬雲表示,阿里巴巴集團投資要出山海關,首戰最東北,與黑龍江簽約項目近期要見效。\u003Cstrong\u003E阿里巴巴希望從思想觀念、市場推進、技術方面,真正激活東三省的機制,激發東三省年輕人的創新力,用數字經濟來推動市場改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fDrM1TqoJwt\"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52\" alt=\"投資已過山海關,阿里能給東北智能製造帶來些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簽約現場,哈爾濱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了戰略協議,雙方將在智慧城市建設、普惠金融、健康互聯網保險、對俄跨境電子商務等方面開展合作。此外,黑龍江省農投集團、北大荒集團也分別與阿里巴巴簽約,將強化農業大數據、農業扶貧項目和“數字農場”的建設與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寒地黑土,老大哥地位不再\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山海關,雄關要隘,虎踞龍盤,南可眺渤海,北可望長城,自古爲兵家的必爭之地。重工業爲王的時代,憑藉着豐富的煤炭和鋼鐵資源,東北可謂出盡了風頭,一度站在時代浪尖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東北的工業產值佔據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5%;1953年,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項目中有1\u002F3是在東北展開,這都證明着曾經的東北是中國國有企業最大的聚集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昔年的龍頭大哥,卻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因增長乏力而黯然失色,脫離了全國發展的節奏,淪落爲中國經濟的第三梯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GDP增速倒數前五的省份中東北三省均在其列。\u003Cstrong\u003E“今天的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而輕工業爲直播。”一句玩笑話,卻是對東北經濟尷尬狀況的折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國務院曾提出過一項國家級的區域經濟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點發展民營企業。但十多年過去了,2018年中國名營企業500強中,東北企業上榜的不超過10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fDrgA9uENFx\" img_width=\"1202\" img_height=\"800\" alt=\"投資已過山海關,阿里能給東北智能製造帶來些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過去幾十年,東北人裏也曾出現過很多優秀的企業家。比如,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清華紫光股份第一任總裁張本正、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等,然而這些知名企業家大多走出了東北。\u003Cstrong\u003E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東北三省每年淨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才、資本、創新、創業機制的匱乏,無一不制約着東北新經濟產業的發展。\u003Cstrong\u003E吳曉波曾指出東北經濟出現了三種病,分別是國企病,資源依賴症和官本位\u003C\u002Fstrong\u003E。這樣的營商環境,給所有試圖進入東北的外來資本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所以近幾年來,投資界都存在着“資本不過山海關”的說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實問題是,僅僅依靠重工業和傳統農林牧漁業,已經逐漸不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在新一波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的趨勢下,如果不能在高端製造尋得突破,東北三省的城市地位或許會繼續滑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衆多互聯網企業入局,重工業基地轉型亟不可待\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要舉措爲工業基礎雄厚的東北地區脫困向好,實現新一輪振興規劃了新的藍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的若干指導意見。同年11月,國務院發佈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若干重要舉措,均提出要加快東北地區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制造頻道梳理發現,自去年以來,除了馬雲,劉強東、王健林、馬化騰、許家印等一衆大佬都開始大手筆投資黑、吉、遼三省。\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2018年1月,京東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到訪東北三省,表示計劃三年內在東北進行超過200億元的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5月,萬達集團豪擲800億元投資瀋陽,擬投資建設大型文化旅遊項目、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及5個萬達廣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月,馬化騰亮相瀋陽,其表示騰訊將與遼寧在信息化建設、智慧城市發展等更多領域開展合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是6月,許家印宣佈在瀋陽投資120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健康養生、文化旅遊等項目。\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當然,企業入局的背後一來是對東北產業的看好,二來也離不開當地政府振興經濟的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去年的“毛振華事件”後,東北多地出臺措施改善營商環境。2019年1月18日,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年5月,吉林省長春市長春新區對外發布《長春新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進一步樹立“企業優先”理念,旨在對標國際營商標準和國內先進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重工業並不是經濟增長的包袱,而是發展引擎。\u003C\u002Fstrong\u003E基於效率、環保等技術創新的重工業化轉型升級仍是我國新方位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爲年度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之首。對東北來說,從改善營商環境入手、激發重工業基地的內在發展動力、並推動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將經濟爬上來或許並不是難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推薦閱讀\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東北爲什麼沒有夜經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GDP穩居全國第一,智能製造挑起大梁\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6476286021473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