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浙江省黃杜村捐贈的“白葉一號”是感恩茶,是脫貧茶,是致富茶,是友誼茶,我們一定要利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浙黔信息、科技共享,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優化“白葉一號”茶園管理與加工技術,以合作社和茶農爲主體,將獲贈的“白葉一號”建成高標準茶園,荒山變茶山、茶山變金山,打造成爲脫貧攻堅示範基地、感恩奮進教育基地、先富帶後富樣本展示基地、東西部扶貧協作樣板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領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資源稟賦 優勢獨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貴州堅持將茶產業作爲我省脫貧主導產業、綠色生態產業、鄉村振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來重點打造,茶園面積從1978年的60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752萬畝。

"\u003Cp\u003E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羣衆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信後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爲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我省獲贈“白葉一號”茶苗960萬株,種植面積3200畝,共覆蓋13個村(社區)貧困戶1243戶4159人。“白葉一號”引種到貴州種植後,較好的適應了當地氣候環境條件,並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黃杜村派員技術指導,浙茶集團負責加工廠建設、品牌打造和產品銷售,形成全產業鏈的保姆式服務,保證茶農的經濟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中共貴州省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着力做強做優大生態長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爲多彩貴州的主旋律。實施好大生態戰略行動,更深入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重要指示精神,更充分地體現貴州特色,更有效地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創新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發揮後發優勢,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讓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資源稟賦 優勢獨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貴州堅持將茶產業作爲我省脫貧主導產業、綠色生態產業、鄉村振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來重點打造,茶園面積從1978年的60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752萬畝。茶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爲全省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奠定堅實產業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貴州是中國唯一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雲霧兼具的地區,有着良好的氣候土壤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是全國最適宜種茶的區域之一,宜茶麪積大,生態環境良好,工業污染小,農藥、化肥施用水平低,且富含硒、鋅、鍶等有益微量元素,是發展“綠色、生態、安全、健康”茶的天然理想區域。全域植被廣袤,森林覆蓋率達到55.3%,茶園對貴州森林覆蓋率的貢獻從1978年的0.2%提高到2018年的2.85%。使得貴州的茶葉大都出自雲霧高山,處處青山綠水,四季雲霧繚繞,遍佈着“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態茶園,具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等獨特品質,芳香物質含量普遍較高,香氣普遍較好,常顯“嫰香、高濃郁”,酚氨比值低,是貴州綠茶醇而不澀,濃而不苦的一大特色。同時,爲嚴格守住質量安全底線,參照歐盟及日本等發達國家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在全國率先提出茶園禁止草甘膦和水溶性農藥,全省茶園禁用農藥從國家規定的55種增至120種,推動“寧要草,不要草甘膦”和“乾淨茶、生態茶、健康茶”理念,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茶產業生態優勢、品質優勢和安全優勢。茶界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連續兩年爲貴州茶葉質量安全點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吉白茶“白葉一號”是一個溫度敏感的自然突變體,其白化表達的溫度閾值在20~22℃之間,但該溫度僅在芽萌發初期發揮作用;其正常復綠的啓動溫度在16~18℃之間。芽葉持嫩性強,春季幼嫩芽葉呈玉白色,葉脈淡綠色,隨着葉片成熟和氣溫升高逐漸轉爲淺綠色,夏秋季芽葉均爲綠色。2009年以來,我省已引進“白葉一號”,種植面積達64.7萬畝,其中投產茶園32.6萬畝;種植規模萬畝以上的有正安、餘慶、普安、黎平、沿河等10餘縣(區)。加工製成的綠茶,色澤翠綠,花香濃郁,滋味鮮爽,葉底玉白;產品供不應求,茶農增收效果好,企業經濟效益高。與原產地浙江省安吉縣相比,白葉一號在貴州的白化時間早、白化持續期長,茶葉中游離氨基酸高於2個百分點以上;同時具備上市早、開採期長、品質好、產量潛力大的優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東西協作 真幫實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普安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分屬滇桂黔石漠化和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均爲我省國家級貧困縣和全國重點產茶縣,茶產業基礎較好。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白沙鄉卡塘村和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大宅村、志強村、三會溪村地處邊遠、海拔較高、土地資源豐富、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均爲一類貧困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羣衆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信後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爲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貴州獲贈“白葉一號”茶苗960萬株,種植面積3200畝。其中,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大宅村、三會溪村3個貧困村獲捐360萬株,種植面積1200畝;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白沙鄉卡塘村獲捐600萬株,種植面積2000畝,共覆蓋13個村(社區)貧困戶1243戶4159人。並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黃杜村派員技術指導,浙茶集團負責加工廠建設、品牌打造和產品銷售,形成全產業鏈的保姆式服務,保證茶農的經濟收入。根據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白葉一號”工程的部署,按照分管省領導的指示和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安排,貴州省農科院高度重視,成立了“白葉一號”工程技術服務團,明確專人負責普安、沿河兩縣“白葉一號”茶園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密切關注捐贈“白葉一號”茶園長勢。迄今,已派遣30餘人次,與省茶辦的相關同志一道開展現場診斷、現場指導和技術培訓8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科學管理 增產增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葉一號”引種到貴州種植後,較好地適應了當地氣候環境條件。但在高海拔茶區,因白化期延長,葉片轉綠慢,造成茶樹生長緩慢,投產期長;要根據其生長特性的新變化,調整中耕、除草、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控技術,促進茶樹快速成園投產。在“白葉一號”產品結構上,不僅要生產“白茶”,還要生產紅茶;不僅要在白化期生產茶,更要在非白化期生產茶,實現春、夏、秋均有茶可採,確保貧困戶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在穩定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實現增收致富奔小康。在生態環境建設上要注重基地質量提升,不僅要在茶園配套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更要加強茶園生態建設,多種植行道樹、綠化樹和遮陰樹,建成“山頂戴帽子,山腰拴帶子,樹下鋪毯子”的複合生態茶園模式,提高茶園生物多樣性,豐富茶園天敵資源,大幅度減少茶園害蟲基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浙江省黃杜村捐贈的“白葉一號”是感恩茶,是脫貧茶,是致富茶,是友誼茶,我們一定要利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浙黔信息、科技共享,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優化“白葉一號”茶園管理與加工技術,以合作社和茶農爲主體,將獲贈的“白葉一號”建成高標準茶園,荒山變茶山、茶山變金山,打造成爲脫貧攻堅示範基地、感恩奮進教育基地、先富帶後富樣本展示基地、東西部扶貧協作樣板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領基地。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不辜負黃杜村黨員們先富幫後富的深厚情誼。(蔣太明 王家倫)\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4481980284933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