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靜代表:建議將七夕新增爲法定節假日,引導樹立正確婚愛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靜提交了《關於將“七夕節”新增爲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建議》。陳靜認爲,該舉措可以推響中國情人節品牌,引導樹立正確婚愛觀,並有利於假期均勻分佈,緩解假期集中出行和旅遊壓力。

該建議以著名的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開頭,認爲隨着時間推移,七夕已經由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傳說演變成爲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作爲傳統文化節日,有着同清明、端午、中秋一樣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紀念傳統,建議把七夕節設立爲同清明、端午、中秋一樣的法定節假日,通過制度保障以節假日形式加以強化和紀念。”建議提到。

陳靜代表建議將“七夕節”新增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一是有利於弘揚七夕文化精神,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展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忠誠、奉獻、責任、擔當、不屈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對於愛情矢志不渝、不離不棄的美好品質。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則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二是有利於引導樹立正確婚愛觀,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歌頌了忠貞不渝愛情,表現了平等自由的婚愛觀。當今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包辦婚姻也不在少數。通過將七夕節設立爲法定節假日,大力弘揚平等自由的婚姻觀和自由戀愛的愛情觀對於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和摒棄封建社會陋習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人們解放個性,追求個人婚姻家庭幸福具有積極引導作用。七夕文化中提倡的對愛情忠貞不渝,對家庭的責任以及婚姻雙方的不拋棄不放棄精神在當前離婚率一路走高的社會環境下對於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有利於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經濟的高速發展背後是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們普遍感覺社會壓力增大,當前的假期時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再加上帶薪休假制度的不完備,人們迫切的需要增加自由可支配時間。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特徵其中一個就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則說過:“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的本身”,共產主義社會向前發展進步就是要一步步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進入了新時代,如果新增“七夕節”作爲國家法定假日,那麼我國國民法定節假日時間將由11天增加到了12天,人們將更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對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很大益處。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着社會的穩定發展大局。當前人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很多家庭夫妻經常處於分居或者不能經常在一起的狀態,將“七夕節”設定爲國家法定假日能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勞動夫妻的人文關懷,分離夫妻雙方在“七夕”假期中可以見面,對於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構建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西方文化的不斷輸出,崇洋媚外現象較爲普遍。節日方面也是,西方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等各種洋節比比皆是。特別是當下的新生代,凡物品都是進口的好,凡節日都是外國的香。

新增七夕節爲國家法定假日,推響中國情人節品牌,在全世界大力發揚七夕文化精神,展現中國婚姻觀,發出中國愛情聲音,讓“東方情人節”在世界傳播,讓優秀七夕文化精神在全人類歷史上流傳,將推動中華民族文化進一步繁榮,使得中國文化與世界有更多的交流,同樣對於全人類文化的繁榮具有積極意義。

五是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繁榮富強。

隨着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閒暇時間日益增多逐漸形成了“假日經濟”效應。

如果新增“七夕節”爲國家法定假日,配合週末形成三天小長假,有利於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增加節假日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

六是有利於假期均勻分佈,緩解假期集中出行和旅遊壓力。

根據當前我國節假日安排情況,端午節和中秋十一假期之間,中間幾個月沒有假期,而七夕恰好處於空擋之中。新增“七夕節”假期可以有效彌補端午中秋假日空檔期,使得全年假期分佈更加均勻,有利於國民休閒和娛樂。

另一方面,每年十一長假中,許多著名景點人滿爲患,導致遊客怨聲載道,集中出行導致了道路擁堵,很多人感慨時間都在路上。通過增設“七夕節”假期,可以給與國人出遊更多的選擇,不必統統放在“十一”期間,避開旅遊和出行高峯。

“當今社會仍然有許多離家務工人員,長時間不能和家人團聚,過着現代版牛郎織女的生活,應該通過立法的手段,將‘七夕節’放假一天,搭起一座人間‘鵲橋’,讓他們在七夕節這一天與家人團聚!”陳靜在建議中寫道。

李杭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虞涵棋 責任編輯:李杭_BJS46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