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爲了選拔人才而設立的,從隋朝就設立了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到了唐朝的時候還專門設立了童子科,專門用來選拔神童的,在宋朝的時候出現了許多神童,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神童在3歲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可以說真的是非常厲害了。

這位神童的名字叫做蔡伯俙。宋朝的時候15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參加童子科的考試,蔡伯俙三歲的時候,別人寫的詩詞他聽上兩遍就能被出來,有人看出來這個小孩資質非凡,於是就跟他的父親說讓他去參加童子科的考試。

沒想到蔡伯俙還真的就考上了,順利進入到了殿試這個環節,雖然小小年紀,蔡伯俙卻絲毫不畏懼這樣的場面,對問題也是對答如流,宋真宗皇帝非常高興,直接賜了進士,而且小小年紀的蔡伯俙還獲得了太子陪讀的重要職務。

而太子的另一位陪讀則是我們都熟悉的晏殊,就是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位,可見當時蔡伯俙深受皇帝的重用。

這位蔡伯俙雖然是小小年紀,但卻十分懂得阿諛奉承,和太子的關係非常要好,還替太子寫過作業,後來真宗皇帝去世,太子繼位,按理說蔡伯俙和新皇上這樣的關係應該會得到重用,但是沒想到,蔡伯俙卻一生都沒能夠得到重用,反而是對於晏殊一直重用。要知道太子小的時候是非常不喜歡晏殊的,總覺得他廢話太多,總是勸諫他。

蔡伯俙多聰明啊,看到皇上總是給自己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做,忍不住就去問皇上,這位皇上也是直言不諱,對蔡伯俙說,朕小的時候不懂事,不知道什麼是是非對錯,現在我長大了是一國之君,要治理國家自然是要選德行兼備的人才,你雖然非常有才,但是德行上卻不夠好。蔡伯俙聽了之後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我們從前面的事例當中就能看出來這位蔡伯俙非常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去迎合,如果是碰上其他人可能真的就得到重用了,他恰恰碰到的是仁宗皇帝,這位仁宗皇帝多厲害啊,像包拯,范仲淹這樣的人都是他的大臣!蔡伯俙可以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爲官的生涯長達70年,歷經了四代皇帝,卻始終沒能夠得到重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